貧困是一種罪?

爸爸曾經問自己,最喜歡的工作是什麼? 爸爸當過生產線的課長、製造部門的主管、寫過幾年程式、擔任過採購部門的主管、技術部門的主管…到現在,擔任是兩家小公司的總經理。很奇怪,好像沒有特別喜歡哪一個工作,也沒有特別不喜歡哪一個工作。每一個工作好像是一個旅程,有開心的一面,有辛苦或痛苦的一面。而爸爸在一個個的旅程中學習技能,也體驗人生的酸甜苦辣鹹。每一次轉換工作,內心也會害怕自己做不好,但同時也渴望學到東西,使自己更進步,也體驗更多的人生道理。

每一次成功地往上爬,結果好像也未必更自由。在爸爸現在這個位子,其實能夠享受的自由比我的下屬少的多。首先是工作的地點,通常不是自己能夠決定。往往另一位大主管退休、或績效不佳離開公司,或是某個子公司出了問題,就會有一輪調整。然後,無論你講什麼做什麼,公司的董事、股東、監事、稽核、財務,都會用不信任的眼光看著你。無論你講什麼做什麼、甚至沒做什麼,一定有很多同事用政治性的角度,給出奇奇怪怪的八卦和推論。競爭者不多,但相互的爭鬥、冷箭從來沒停過。有時你甚至不是當事人,都能有人自動幫你站隊、進行無差別攻擊,常常傷人傷己,搞得同事間很難有真感情。慢慢地,很多重要的決策越來越不敢做、交心的朋友越來越少。報酬雖然多,但花的更多,而自己用的卻很少…

親愛的林瑋:

前幾個星期,大陸有個視頻很火(火熱、熱門),是有關一對夫妻抓鬮定生死的視頻。爸爸摘錄報導如下:


這家人丈夫叫柯美男,妻子叫汪華英,他們還有兩個可愛的女兒。這個原本幸福的一家四口因為病魔的侵襲,被摧毀了。他們付不起高昂的醫藥費,所以才決定通過抓鬮來決定生死,以命換命。

柯美男和妻子約定,他們在提前準備好的兩個紙條裏抓鬮,誰抓到空白的那一個,誰就活下去。柯美男讓妻子先抓,妻子顫抖著手去拿了一個,打開之後,空白的。

打開紙條的那一刻,妻子哭了,柯美男低著頭,久久沒有說話。

如果真的有辦法,誰會用這種草率的方式來決定自己的命運?還不是因為,真的走投無路了。原來,苦難到來的時候根本不會跟妳打招呼,它只會牽制住妳,看妳茍延殘喘。

2015年10月,柯美男得了胃癌,這對那個並不富裕的家庭而言,簡直是晴天霹靂。

這個坎兒還沒過,2016年初,妻子汪華英又患上了乳腺癌。

正當夫妻倆的病要將家底掏空的時候,命運再次對他們下了狠手。今年5月,他們的女兒安安又被確診為系統性紅斑狼瘡。一家四口,三個患癌,電視劇都不敢這麽編的淒慘劇情,竟然如此真實的上演了。

那一刻,他們的家,徹底垮了。

欲哭無淚的夫妻倆開始不顧一切地籌錢,他們賣了房子,親戚朋友也借了個遍,可是籌來的錢還是遠遠不夠。所以夫妻倆才想出抓鬮的方法,以此來決定誰活下來照顧女兒。

妻子抓到了空白的紙條,那就意味著柯美男要放棄治療,放棄這條命。“女兒,對不起啊,餘生那麽長,但是爸爸只能陪妳走這一段路了。”“老婆,真的抱歉,生活的重擔要落到妳一個人的肩膀上了。”

柯美男死死攥著手裏另一張也是空白的紙條,再也沒忍住,放聲大哭。原來,他騙了妻子,他準備的兩張紙條裏,都是沒有字的。而且,他特意讓妻子先抓,就是為了讓她“心安理得”地活下去。“不這樣做, 她不會死心塌地地去治療,我要把機會讓給她。”柯美男說。

誰能想到這一生,光是活著,就已經花光了他們的全部力氣。


沒多久,人民日報有追蹤這個新聞,也發起慈善活動救濟。但爸爸心裏一直想,如果爸爸處於那個環境,要怎麼辦? 老天是為了什麼要如此折磨這家人? 天道到底在教我們什麼?

爸爸一直修的,是自由自在的道。年輕的時候,爸爸想要賺到足夠的錢,買個大房子,把爺爺奶奶阿公阿媽接到家裏享福;有足夠的錢,能讓兩個寶貝孩子上大學、唸研究所、讀博士;有足夠的錢,在退休後能夠過過小日子,不增加孩子們的負擔。爸爸覺得,除了讓自己變更強、變有錢、能夠看的比別人遠一些,否則很難在大的變化中,保住自己的家人孩子。

爸爸很幸運,除了有個很好的家庭之外,還有個很好的哥哥,在爸爸碰到人生重大問題的時候,有你大伯和大伯的朋友可以咨詢。爸爸研究所畢業之前,除了台積電已經要我去上班,還有幾個大企業也提供了工作機會。在跟大伯朋友聚會時,大伯的朋友建議我去台積電,他說在台積電一個人領兩份薪水做三個人的工作。雖然辛苦,但一段時間後,可以存到不小的財富。爸爸心裏想,家無足糧,如何能夠自由,就義無反顧地去台積上班了。

台積的工作很鳥,跟爸爸學的機械完全無關。物理化學力學材料是八桿子打不上了,數學倒是偶而用用 – 小學等級的加減乘,除法很少很少,開根號是從來不需要。早班 06:45 到公司看報表,07:20 跟夜班交接,晚上 19:20 再交接給夜班,然後是打報告,做專題,弄到完差不多 21:00 左右回家。工作呢,管三、四十個技術員,聽著她們說八卦、說這個工程師、那個副理的閒言閒語…她們操作著幾億台幣一台的機器,爸爸就跟著操作員學習,工程師修機器時,爸爸也跟著觀察,跟他們討論。慢慢的鑽研,就生出了興趣,也可以提出有改善效能、效率的方法。然後,因為管理的人多,就著重學習管理的技巧,慢慢應用在自己的小組織裏。然後利用自己會寫程式的技能,幫忙部門開發可以即時發現問題的報表。當製造部門的知識,爸爸覺得學得差不多了,就想辦法調到採購去繼續學習…

爸爸曾經問自己,最喜歡的工作是什麼? 爸爸當過生產線的課長、製造部門的主管、寫過幾年程式、擔任過採購部門的主管、技術部門的主管…到現在,擔任是兩家小公司的總經理。很奇怪,好像沒有特別喜歡哪一個工作,也沒有特別不喜歡哪一個工作。每一個工作好像是一個旅程,有開心的一面,有辛苦或痛苦的一面。而爸爸在一個個的旅程中學習技能,也體驗人生的酸甜苦辣鹹。每一次轉換工作,內心也會害怕自己做不好,但同時也渴望學到東西,使自己更進步,也體驗更多的人生道理。

每一次成功地往上爬,結果好像也未必更自由。在爸爸現在這個位子,其實能夠享受的自由比我的下屬少的多。首先是工作的地點,通常不是自己能夠決定。往往另一位大主管退休、或績效不佳離開公司,或是某個子公司出了問題,就會有一輪調整。然後,無論你講什麼做什麼,公司的董事、股東、監事、稽核、財務,都會用不信任的眼光看著你。無論你講什麼做什麼、甚至沒做什麼,一定有很多同事用政治性的角度,給出奇奇怪怪的八卦和推論。競爭者不多,但相互的爭鬥、冷箭從來沒停過。有時你甚至不是當事人,都能有人自動幫你站隊、進行無差別攻擊,常常傷人傷己,搞得同事間很難有真感情。慢慢地,很多重要的決策越來越不敢做、交心的朋友越來越少。報酬雖然多,但花的更多,而自己用的卻很少…

回頭來說,要爸爸回去當一個小課長,每天雖然準時上下班,但是在不很優的環境工作,頭頂上主任多如狗,經理滿街走,人人都能對你下命令給要求。辛辛苦苦卻賺取微薄的薪水,買不了房子車子,家人生個病還擔心受怕的,實在不是男子漢所應為。至於自由不自由,爸爸覺得,無論什麼環境地位,只要心想通了,就是自由的…也許爸爸修的道,不只是自由自在之道,更是自立自強之道吧。

送你一段爸爸很喜歡、也是很精典的祈禱文,是一位美國神學家尼布爾(也有人說是出自猶太人的精典)所做的,大意是這樣:

主啊,

求你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

求你賜給我耐心,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求你賜給我智慧,去分辦兩者的區別。

愛你的爸爸

ESBI 的職業選擇

賭博不止浪費時間,輸贏之間,常常會讓朋友間存在芥蒂。同樣輸了 200 元,對有錢的同學來說沒什麼,對沒錢的同學來說就是要餓一天肚子。還有一些人表面看不出來,實際上輸不起的,就會在友情之上增添了灰塵。如果你常常贏,別人說你詐;如果你常常輸,別人笑你笨…

親愛的林瑋:

花蓮之行好玩嗎,聽媽媽說你和同學去泛舟了,希望沒有下太大的雨。上次爸爸講了一些「富爸爸窮爸爸」的故事,這回我們繼續聊理財。

貫穿整本書的概念就是:「增加收入」、「讓金錢為你工作」,而首要的問題是職業選擇。富爸爸把職業分成 ESBI 四類:

Employee – 僱員,是以時間換取金錢的上班族,也是工作族群中最大的一類。我們的學校教育,要我們聽話、守紀律,甚至很多大學教育裏的教學和訓練,多是為了幫助我們成為一個好的僱員。

Self employed – 自由職業者,像是自行開業的醫生、律師、作家、創客、網紅、Soho 族。一切的收入是以業績而非時間或努力來衡量,他們需要不斷成長茁壯,克服人性的弱點,強化 專業力 / 行銷力 / 業務力 / 學習力 / 表達力 / 形象力…這個領域裏,存在很多競爭力強的專業人士,許多世界頂尖人物也多是由此而出。

Business owner – 企業所有人,擁有一個具有銷售網路的企業,利用 OPT (other people’s time),OPM (other people’s money) 為工具,擴大財富的取得,並藉由組織及管理,讓工具自主運行。在企業主的眼裏,幫他賺錢的物件都是工具,不論是資產、機台設備或員工。世界上最有錢的人,通常都是 B,因為他們直接掌握商業訊息和控制發放商業訊息。做為 B,需要更多的財商知識以及整合、管理、策略能力,還要有好的抗壓性和身體。

Investor – 投資者,用金錢及財商、人脈或資源來投資創造財富。他們需要能看懂趨勢跟知道什麼錯誤不該犯,時間和金錢都很自由。

這 ESBI 四個大類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我們取得金錢的速度。對於一位僱員,用自己的頭腦和時間,賺取老闆給你的金錢。假設你一年為公司賺了 100 萬,扣掉營業稅 25% 後剩下 75 萬,他肯定要留下一些給股東和自己,假設 25 萬,那麼你就只有 50 萬了…老闆手下 20 個員工,平均每個人幫他賺 25 萬,他就有 500 萬,而你辛辛苦苦地為他工作,僅分到了 50 萬。

話雖如此,但 ESBI 也無法限制每一個人一定要在一個區域。像爸爸的老闆是集團總經理,他投資許多錢在股市也在別的公司擔任董事。爸爸本身也曾經是一家企業的董事(不過董事長捲款潛逃了…)、有一段時間,爸爸朋友的電腦公司,每個月要付給爸爸顧問費用,請爸爸在電腦程式、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方面,指導他們公司的員工。此外,爸爸同樣也花很多錢和時間,學習如何投資,賺取工作以外的收入。

其實只要認真觀察,就可以發現賺錢的機會。爸爸當學生的時候,利用學校的場地辦電腦展,爸爸每年找十個不同特色的廠家在學校展示(和出售)他們的電腦硬體或軟體,然後爸爸向參展的廠家收取場地租金。爸爸想要練習英文口語能力,就去參加了 toastmaster 社團在中華顧問公司的分會。藉由這個機會,認識很多公司的高管。爸爸幫他們建立網站、幫他們改工程圖、寫 3D 程式…這些都是利用自己的能力,來賺取金錢和人脈。再譬如說寫 python 程式,假設你做為一個 Soho 族,幫一些企業、私人寫程式,那麼你就屬於 S (self employed)。你程式寫得快又好,收費也合理,於是越做越有名氣,很多人來你家排隊,但你一個人接不了那麼多工作。你想到你認識的幾個朋友也會寫程式,於是你成立一個小公司,把他們找進來,給他們薪水和分紅,安排寫程式的工作給他們,並幫忙他們解決程式上的問題。其他時間,你會參加一些聚會,尋找潛在的客戶、或在公開的場合,展示自己公司的成果…你開始學習對市場未來的預測和佈局、把公司財務管理好、讓你公司的員工領到不錯的薪水與分紅、建立更大的知名度…慢慢地,你公司的產品受到市場的喜愛,而且總體經濟、大環境也在景氣初升之時,你覺得這個時機對公司很有利,就開始對於你的同業,展開購併…後面的事,你如果要走這條 B 的路,就要多花時間去學。你現在可以做的練習,就是觀察和記錄。可以給自己一個功課,去找尋生活上不方便的事情來做創新。創新的方式,有典型和非典型的方法論,爸爸後續再跟你深談。

有一點爸爸想要跟你強調的,就是關於賭。有人說,投資像賭博,也有人拿賭博當成投資,爸爸覺得這兩個做法都不對。爸爸高中時,有位很要好的同學姓李。他就住在我們老家附近,人很聰明、很會打麻將,也把幾個要好的同學都教會了打麻將。同學在一起,除了打打球,有時候就去他家開桌打麻將賭錢。後來,某個夜黑風高的晚上,爸爸打牌贏了不少錢,心情正好的時候,回家就碰上了等在門邊的爺爺…爺爺跟爸爸說,他希望爸爸這一生不要碰賭博,尤其是跟家裏外面的人賭。賭博不止浪費時間,輸贏之間,常常會讓朋友間存在芥蒂。同樣輸了 200 元,對有錢的同學來說沒什麼,對沒錢的同學來說就是要餓一天肚子。還有一些人表面看不出來,實際上輸不起的,就會在友情之上增添了灰塵。如果你常常贏,別人說你詐;如果你常常輸,別人笑你笨…何必呢? 賭博也是一種投機心理,賭小了沒意思,賭大了影響生活。與其浪費時間賭錢,不如花時間去讀讀小說、聽聽音樂、彈彈鋼琴、出門跑步打球流流汗…

那天晚上,爸爸答應了爺爺,一生不賭錢,這三十多年來也嚴守諾言。現在你長大了,爸爸也想要你答應爸爸,這一輩子不要賭錢。你可以答應爸爸嗎?

愛你的爸爸

改變思維,走出自己的傳說

「富爸爸」說,收入 = 能力 X 影響力 X 工具。第一個 factor 是能力。在其他的條件不變下,能力比別人強,收入會增加。「富爸爸」還說,你的思維方式造就了你今天的樣子,許多人計劃假期比規劃人生還要充分;很多事、很多決定我們總是不斷問別人,想得到別人給你的答案,卻忘了自己手上就有地圖,只是沒有去看、或是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

親愛的林瑋:

​ 恭喜你考上了機車執照。有了執照,應該要有台機車讓你爬爬躁。普通的二手機車,可能需要台幣三萬元。我們繼續來算,上了大學,一些生活必需品、衣服、營養均衡的食物、甚至跟同學去看電影、跟女友出去都需要錢。如何建立一個金錢觀,用好的方式得到(甚至存到)足夠的金錢,應該是現在的你所需要的。

​ 書架上有一本書「富爸爸窮爸爸」你可以看看。作者叫羅伯特.清崎,他的親生爸爸是哈佛的博士,後來在省教育廳工作,是個標準的中上層階級,不過這個爸爸永遠在他個人財務問題中掙扎,過世的時候只留下一些待付的帳單。另一位爸爸是他的好朋友邁克的父親,白手起家,後來成為夏威夷最有錢的人之一。兩位爸爸都是夠聰明、夠努力的人,為什麼結果如此不同? 爸爸覺得,錢有點像空氣,空氣少的時候你需要小心地小口呼吸;空氣夠多的時候你就可以自由地正常呼吸做自己。空氣再多其實對自己也沒啥大用,應該回到社會做更有意義的事。大伯和爸爸已經計劃,只留下我們退休後需要的錢,多的部份,會用爺爺奶奶的名字組織一個慈善基金會。至於你和林瑄,未來想要如何呼吸,想過哪一種日子,得靠自己努力。

​ 我們先稍微算一算,在大學開學之前,你得付清學費,假設 2.5 萬,買一台二手機車 3 萬,買幾件衣服、生活日用品、一雙運動鞋,算 5000 好了,那麼就是 6 萬。到了大學,每個月的飯錢,一天算 150,三十天要 4500。加上宿舍費 1000,衣服和日常用品 1000,每個月回家一次 1500,跟女朋友聚二次共 2000。每個月的固定支出就接近一萬。機車今年買了,明後年還有手機、電腦、書本、補習、申請國外大學。一年下來差不多要 20 萬…吼,很硬啊!! 對大部份的人來說,這個「錢不夠用」的惡夢會不斷發生。爸爸的同事月薪 2.5 萬,要負擔房租每月 7000、水電瓦斯 1000、吃飯錢 6000,要跟女友約會 3000、跟同事朋友聚會2000、買衣買鞋日用品什麼的再 1000~2000。過年過節紅白禮金加上來,就成為標準的月光族甚至開始負債。結婚之前為婚紗婚禮婚戒發愁,結婚之後為車貸房貸發病,生了小孩奶粉尿布幼兒園的花費令人發瘋。

​ 一位爸爸的同事,選擇在下班後,去 7-11 商店做兼職時薪工。加上來回路程,每天多花三個半小時,賺取一個月大約 9000 的收入。但問題是,他晚上的睡眠不足,上班時常常沒有精神,有時工作沒做完,需要加班時也不能配合。時間久了,公司對他的能力不放心,重要的工作不可能讓他負責,每次談升官、加薪就沒了他…另一位爸爸的同事,選擇在家中自學英文、學電腦、學管理。雖然從基層做起,但很快展現出他的學習力與活力。他英文不錯,有外國客戶來看產線就由他帶領解說。慢慢的,他的能力越來越強,會議時常常能夠發表有深度的看法,也獲得了主管的信任,把好的專案交給他。時間再長一些,公司覺得他展現出很好的潛力,應該培養他做為重要的接班幹部,於是他很快升了官、加了薪,也得到不錯的紅利。為了留住人才,公司還送他去中山大學唸 EMBA 拿到了一個學位。

​ 爸爸在職場二十多年,也擔任海外子公司的總經理。對企業來說,人才是資產,人力是負債。多數企業裏只有 10%~20% 是人才 – 公司給他錢、給他房子車子,想辦法留他在公司幫公司賺錢。其餘的人可有可無,走了就再召一個,也許還可以省些錢。公司一年賺的錢就這麼多,能分的錢更少,只能用在刀口上。賺來的錢主要還是要給董事和股東,如果他們不滿意,總經理就下台一鞠躬。即使最會賺錢的台積電,分的錢也不可能人人滿意。生意不好的時候,很現實,選擇很簡單很殘酷:只留住人才,讓可有可無的人力走路。

​ 「富爸爸」說,收入 = 能力 X 影響力 X 工具。第一個 factor 是能力。在其他的條件不變下,能力比別人強,收入會增加。「富爸爸」還說,你的思維方式造就了你今天的樣子,許多人計劃假期比規劃人生還要充分;很多事、很多決定我們總是不斷問別人,想得到別人給你的答案,卻忘了自己手上就有地圖,只是沒有去看、或是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爸爸覺得,在人生的剛開始階段,要想辦法投資自己的能力。每一年學習一項技能,十年內就一定看得出來你與別人的不一樣。能力的建立剛開始比較難,需要花比較多時間來練習。能力建得夠多時,會開始觸類旁通,越來越好學、越學越快速。

​ 爸爸曾經給過你一個檔案,叫做 Webber’s Adventure,希望你還留著。你曾經問爸爸,為什麼要這樣給錢,為什麼要用錢衡量一切? 爸爸當然可以,像大部份的富爸爸一樣,每年給你 20 萬,讓你過上夠富裕、無憂的大學生活 – 很多富二代,就是這樣子,一路走向腐爛。或者,爸爸也可以像部份的窮爸爸一般,最多幫你付學費,其他的就由你自己來想辦法 – 其結果很可能會是,你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當家教、去 7-11、加油站浪費時間精力…這兩種都不是爸爸的風格。爸爸選擇用 Webber’s Adventure,為你增加的每種能力計價。當你達到某種能力時,爸爸給你獎勵,讓你無後顧之慮,也更有時間精力充實自己所需要的下一項能力。事實上,這個社會就是這麼做的,每多一項能力,在其他條件不變下,你的收入將增加。爸爸很希望你在資源豐富的學校裏,學習更多能力和技巧。除了語文、學業、女朋友,你需要建立教授、學長學弟的資源圈、強化你的領導力、學習音樂、運動和電腦。在建立這些能力的同時,手上也能有足夠的錢,讓你在寒暑假,跟同學朋友到國內外自助旅行,增加你的視野、習練你的能力。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去餐廳、去 7-11、去加油站去賺辛苦錢、學生存的能力。但,如果你只想學生存,那麼為何上大學,為何學習物理? Anyway,選擇在你的手上,爸爸永遠會尊重你的決定。然而,爸爸還是要請你注意,由於你學的是物理,學業成績相當重要,不可輕乎。

​ 如果你也同意爸爸的想法,我們甚至可以把 Webber’s Adventure 做一些改變,增加或減少項目或是獎勵的金額,你可以提出你的建議做法,我們來討論 – 未來的你也要學習如何跟你的老闆提資源、提需求、提薪水和職位,我們先練習練習。最後,如果爸爸可以建議你,在開學之前還有三個多月,你可以利用假日,去找你以前的師父學習兩套拳(2 萬),自己學 python 和練習一、二曲鋼琴 (2-3 萬),每個禮拜跟爸爸寫 600 字以上的信件(一萬二),你可以教教爸爸物理,尤其是暗物質相關的理論和想法,或者談談你自己想要的工作、甚至問爸爸一些問題。這樣在開學之前,你手頭就有五、六萬元,買台摩托車還有剩呢…如何?? (BTW, 這段時間申請學校的書信往來,爸爸算你四封信是合格的,你已經有4000在帳上了,恭喜恭喜,加油加油!!)

​ 「富爸爸」說,窮人為錢工作,而富人讓錢為他工作。因此富人越來越富而窮人越來越窮。那麼,我們該如何達到「讓錢為你工作」的財富自由呢? 爸爸下次再跟你聊聊,到達財務自由之路。

愛你的爸爸

Webber_adventure

選擇理論與優質世界

選擇理論告訴我們,每一個行為和表現出的情緒、甚至連痛苦也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選擇的第一件事,就是定義自己的美麗新世界,書中的術語叫優質世界。只要能夠滿足優質世界中的一幅畫面,我們就會感覺快樂。像是讀英文、唸化學本來不很快樂,但如果這是你優質世界所必需的一個畫面 – 你能夠因為英文強、物理化學強而考上好的大學、研究所、到國外唸博士;未來的你能夠以流利的英文書寫論文、跟外國學者、客戶做良好的溝通、或因為英文能力強,可以更容易地晉升公司高級管理者、獲得更好的收入和生活…那麼學習英文就是必要的。

親愛的林瑋:

​ 先恭喜你,高中畢業了。爸爸看到你和媽媽、妹妹的照片,心裏十分為你感到高興。

​ 上次爸爸回台灣,媽媽拉著爸爸看了一部片子「我們與惡的距離」,講的是二個家庭,一個家中有成員殺了人,另一個是家人有人得到精神分烈症,這兩個家庭成員因為社會的不能接受,導致其他家人的痛苦。爸爸曾經看過一位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寫的「信」,也是很類似的場景 – 故事的主角是一對父母雙亡、相依為命的兄弟。哥哥因為工作受傷,失業在家,又需籌措弟弟的學費,挺而走險去偷錢。不幸的是,在偷錢的過程中,女主人回來發現了他,哥哥失手殺了人。周圍的人知道了哥哥殺人的事,用無聲的壓力,導致弟弟後來休了學、失去工作、放棄了對音樂夢想的追求…有一度,弟弟找到了得之不易的幸福,跟深愛他的女子結了婚,生了孩子,但仍然在社會的壓迫下,難以得到平凡的安定生活。這本小說,把殺人者的家人,被社會貼標籤、排擠、自卑的種種心態,講得很透徹。弟弟曾經選擇逃避、選擇放棄自己、也可以選擇積極地面對困境。這本書很有深度,電子檔我附在信後面,有興趣可以花一、二個小時當成小說讀一讀。

​ 有本書中文翻做「選擇理論」- Choice Theory: a New Psychology of Personal Freedom。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 William Glasser 所寫的。透過本書,作者想探討的是,人到底是自私的(or 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的)、還是容易被情感、慾望、意志所影響的(感性的)? 書中對於理性、感性、快樂、痛苦的論述,寫得很到位。但真正我覺得很有趣、或很有用的部份,是利用選擇理論,在每次做選擇時,把選項列出來,推測每一個選項可能導致的後果,然後再做出決定。這跟爸爸的 PPAP 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譬如說,有很多高中生,覺得學習英文、數學、理化…這些學科對他未來沒有幫助。而且這些學科很難,他根本沒興趣,也不想去了解。這種態度導致他成績不好,被老師、父母責怪,他們也活得很痛苦。事實上,爸爸也不很喜歡學英文,出了社會後,除了區分酒有沒有變成醋,甚至沒怎麼用過化學,那麼爸爸為什麼要花時間看英文唸化學呢?

​ 選擇理論告訴我們,每一個行為和表現出的情緒、甚至連痛苦也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選擇的第一件事,就是定義自己的美麗新世界,書中的術語叫優質世界(也是爸爸常說的美麗新世界)。只要能夠滿足優質世界中的一幅畫面,我們就會感覺快樂。像是讀英文、唸化學本來不很快樂,但如果這是你優質世界所必需的一個畫面 – 你能夠因為英文強、物理化學強而考上好的大學、研究所、到國外唸博士;未來的你能夠以流利的英文書寫論文、跟外國學者、客戶做良好的溝通、或因為英文能力強,可以更容易地晉升公司高級管理者、獲得更好的收入和生活…那麼學習英文就是必要的。當你多背一個單詞、片語、GRE / TOEFL 進步100分時,就是往你的美麗世界邁進一步,也就更能夠自我的激勵地學習英文。往往是由於英文進步了,讓你感覺對英文更有興趣,這就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

​ 反過來講,遇見你不很喜歡的科目,假設是化學,你有幾個選擇,一個是放棄,一個是隨便唸唸虛應故事,你也可以很用心地把化學唸好。這三個選擇一定會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未來,那麼你必須做出一個決定,該用什麼態度來唸化學。人類史告訴我們,絕大部份人類的腦力智能都差不多,那麼,態度就決定了成果 or 成就 or 你的未來。

​ 洛克菲勒在 1902 年寫跟他孩子的信,爸爸覺得很不錯,節錄如下:


我知道,屈從是思想的大敵,也是自由的獄吏。然而,對於一個胸懷大志的人而言,保持必要的屈從與忍耐,恰恰是一條屢試不爽的成功策略。追溯過往,曾經我忍耐過許多,也因忍耐得到過許多。

在我創業之初,由於資金缺乏,我的合夥人克拉克先生邀請他昔日同事加德納先生入夥。對此我舉雙手贊成,因為有了這位富人的加入,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做我們想做、有能力做、只要有足夠資金就能做成的事情。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克拉克帶來了一個錢包的同時,卻送給了我一份屈辱,他們要把克拉克 • 洛克菲勒公司更名為克拉克 • 加德納公司,而他們將洛克菲勒的姓氏從公司名稱中抹去的理由是:加德納出身名門,他的姓氏能吸引更多的客戶。

這是一個大大刺傷我尊嚴的理由!我憤怒啊!我同樣是合夥人,加德納帶來的只是他那一份資金而已,難道他出身貴族就可以剝奪我應得的名分嗎?但是,我忍下了,我告訴自己:你要控制住自己,要保持心態平靜,這只是開始,路還長著呢…

我故作鎮靜,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告訴克拉克:「這沒什麽。」事實上,完全不是這樣。想想看,一個遭受不公平、自尊心正受到傷害的人,他怎麽能有如此的寬容大度!但是,我用理性澆滅了我心頭燃燒著的熊熊怒火,因為我知道這會給我帶來好處。

忍耐不是盲目的容忍,你需要冷靜地考量情勢,要知道你的決定是否會偏離或加害你的目標。對克拉克大發雷霆不僅有失體面,更重要的是,它會給我們的合作製造裂痕,甚至可能讓公司一腳把我踢出去、讓我從頭再來的惡果。而團結則可以形成合力,讓我們的事業越做越大,我的個人力量和利益也必將隨之壯大。

我知道自己要到哪裏去。在這之後我繼續一如既往、不知疲倦地熱情工作。到了第三個年頭,我就成功地把那位極盡奢侈的加德納先生請出了公司,讓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的牌子重新豎立起來!那時人們開始尊稱我為洛克菲勒先生。

在我眼裏忍耐並非忍氣吞聲、也絕非卑躬屈膝,忍耐是一種策略,同時也是一種性格磨練,它所孕育出的是好勝之心。這是我與克拉克先生合作期間,得出的心得。

我崇尚平等,厭惡居高臨下發號施令。然而,克拉克先生在我面前卻總要擺出趾高氣揚的架勢,這令我非常反感。他似乎從不把我放在眼裏,把我視為目光短淺的小職員,甚至當面貶低我除了記賬和管錢之外一無所能,沒有他我更一文不值。這是公然的挑釁,我卻裝作充耳不聞,我知道自己尊重自己比什麽都重要,但是,我在心裏已經同他開戰,我一遍一遍地叮囑自己:超過他,我的強大是對他最好的羞辱,是打在他臉上最響的耳光。

結果正像你所知道的那樣,克拉克 • 加德納公司永遠成為了歷史,取代它的是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就此我搭上了成為億萬富翁的特快列車。能忍人所不能忍之忤,才能為人所不能為之事。

在任何時候沖動都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如果忍耐能化解不該發生的沖突,這樣的忍耐永遠是值得的。但是,如果頑固地一意孤行,非但不能化解危機,還會帶來更大的災難。安德魯斯先生似乎並不明白這個道理。

安德魯斯先生是一個沒有商業頭腦卻自以為是的人,他缺乏成為偉大商人的雄心卻有著邪惡的偏見。這種人與我發生沖突毫不奇怪。

導致我們最終分道揚鑣的那場沖突,緣於公司發放股東的紅利。那一年我們幹得不錯,賺了很多錢,可是我不想把公司賺到的錢全都讓股東們拿回家,我希望能將其中的一半收益再投入到公司的經營中去。但安德魯斯堅決反對,這個自私自利的家夥想把賺來的錢全分了,甚至怒氣沖沖地威脅我說,他不想在公司繼續幹下去 了。我不能忍受任何阻止公司強大的想法,我只能向他攤牌,請他為他持有的股票開價,他說一百萬,我說沒問題,第二天我就用一百萬買下了他的股份。

錢一到手,安德魯斯興奮極了,他自以為自己交了好運,認為他手裏持有的股票根本不值一百萬。但他沒有想到,我很快一轉手就賺了三十萬。這事傳到他那裏,他竟然罵我手段卑鄙。我不想因為區區三十萬就落得個卑鄙的名聲,就派人告訴他可以按原價收回。但懊惱中的安德魯斯拒絕了我的好意。事實上他拒絕的是一次成為全美巨富的機會,如果他能把他價值一百萬的股票保留到今天,就會成為絕對的千萬富翁。但為賭一時之氣,他喪失了終生再也抓不住的機會。

約翰,在這個世界上要我們忍耐的人和事太多太多,而引誘我們感情用事的人和事也太多太多。所以,你要修煉自己管理情緒和控制感情的能力,要注意在做決策時不要受感情左右,而是完全根據需要來做決定,要永遠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你還需要知道,在這個世界裏,沒有太多的機會可以爭取。如果你真的想成功,除了要掌握並保護自己的機會,更要設法爭取機會。


​ 這封信寫得很精采,告訴了我們,朝著你的優質世界走,把三觀放正確,耐著性子佈局與行動,把一塊塊拼圖整合起來,就很有機會達到成功的彼岸。

​ 到了大學,尤其是一年級時,會有很多你覺得不喜歡、或者你覺得對未來沒什麼用處的課程。像國文、化學、體育、甚至某些特別的物理學…你有三個選擇,一是放棄不管、一是隨便應付,還有就是既然選了(或是必選),就把這課程學好…你需要去想,你的優質世界是不是需要這些課程。未來你申請學校,審核的老師會去專注哪些課程? 會去關心你是否具備哪些能力和特質? 然後,針對你擁有的資源做盤點,該去打哪種工、參加哪個社團、花多少時間學習其他的技能、該認識誰…你要有一個策略地圖,把未來幾年的目標寫給你自己,然後耐著性子一步步佈局、行動,跳出舒適圈,做個跟別人不一樣的林瑋。

愛你的爸爸

博士 (麻省理工?)
四年級
三年級
二年級
一年級
碩士 (台大物理?)
二年級
一年級
重要目標 重要技能 社團? 打工 該認識的人
學士 (中央物理)
四年級
三年級
二年級
一年級

選擇的遊戲

在利益面前,有些人,無論你對他多好,他都會反對你;有些人跟著你,也未必永遠都同意你的安排或分配,而是不得不為的無奈之舉。過了這個山,到了那個橋,也許他對你的態度就會丕變。

親愛的林瑋林瑄:

最近好嗎? 這兩天大伯為中興大學 EMBA 來上海上課,爸爸過來上海探班,也跟著上一堂你大伯的財務管理課,偷學個兩招。

上次跟你們聊過競爭論,有三個美國槍手A, B, C想要對決, 他們都知道彼此的準確度:A 80%, B 70%, C 60%。當他們一起到大街上開第一槍時,誰的存活機會最大呢? 我們先看 A,A 的最佳策略是向 B 開槍;B 的最佳策略是向 A;C 的最佳策略也是向 A。所以 A 的存活率是 (1-0.7)X(1-0.6)=0.12;B 是 0.2;而 C,因為沒有人向他開槍,所以是 100%。這不是一個僅在書本上的競爭論例子,事實上,很多企業的總經理競爭,都存在這個問題。最好的接班人,最容易被他人攻擊,因此可能最早陣亡。而不那麼精準的 C 活下來接了班、當了老大…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五個海盜搶了 100 兩黃金,他們決定用以下方式來決定黃金的分法:先抽出順序籤,決定 1,2,3,4,5 號人選。抽完簽後大家不得討論,讓 1 號先說他的分配方法,每個方法如果得到超過 50%(不包括 50%) 的贊成票,則按照此法分配。反之,若是沒有超過 50%,就把這個分配者推下海餵鯊魚,然後讓下一號海盜說出他的分配方式。很幸運的,你抽到了 1 號,那麼,你的分配應該如何,才能讓你活著,並得到最大的利益?

這個問題很容易把人卡住,但實際上,做一個簡單的表,就能把問題變得簡單:橫軸是抽到簽的人選,縱軸是第幾次分配,中間則是每個人的贊成(Y)或反對(N)票。填表的方式是從第五次開始填。第五次,基本上不用投票,因為前四個都掛了,5 號讓自己獨得 100 兩。那麼第四次呢? 前三個都餵了鯊魚,四號的分配即使把 100 兩都給了5 號,5 號很可能還是投下反對票 – 死了的海盜比活著的海盜好…所以到了第四次投票時,4 號基本上也是個必死的局…因為知道不能投到第四次,所以在第三次投票時,無論 3 號如何分配,4 號都得贊成,畢竟小命還是比較重要的。對 5 號來說,他希望前面的人都死,他可以獨得 100 兩,所以,除了第五次投贊成,其他一定都反對。3 號知道,只要前面的兩個人死了,他就可以獨拿,那麼他的態度就很容易猜了,答案就是反對前面兩次的投票。因此,在第二次投票時,我們有了兩位堅決的反對者(3 號和 5 號),所以無論 2 號怎麼分配,他都得下海。好了,來到了這個例子的最開始,聰明的 1 號海盜「瑋哥」(天啊!!),你有了堅定的支持者 2 號和 4 號,勇敢的做出分配吧。視金錢為糞土的爸爸,會分給自己 98 兩,2 號 1 兩,4 號 1 兩…

  1 號 2 號 3 號 4 號 5 號
第 1 次 Y 100 Y 0 N 0 Y 0 N 0
第 2 次   Y N Y N
第 3 次     Y 100 Y 0 N 0
第 4 次       Y N
第 5 次         Y 100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很多事情:在利益面前,有些人,無論你對他多好,他都會反對你;有些人跟著你,也未必永遠都同意你的安排或分配,而是不得不為的無奈之舉。過了這個山,到了那個橋,也許他對你的態度就會丕變。另一件事情是溝通,事實上這個例子有個茫點,在第一次分配時,4 號的態度是可以改變的。如果大家可以溝通,而你又像爸爸那麼大氣,只給了 4 號 1 兩。那麼當 3 號出價 2 兩,讓 4 號反對你 1 號的分配法,那麼你也很有可能從得到 98 兩,變成鯊魚嘴裏的美食。領導者必需讓決策透明,這是說給鬼聽的,很多的決策一出就見光死。很多人,為了利益,甚至可能不顧整體的利益,把關鍵的訊息,轉頭賣給你的競爭對手。

仔細想想,這兩個有趣的例子還告訴了你什麼,如果有空,寫個簡單的 mail ,或是在晚上的連線跟爸爸分享。最後我們可以思考的問題是,如果你是 3 號海盜,或是槍手 A,如何破解這樣的局呢?

愛你的

爸爸

2019/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