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規劃與選擇

自小喜歡機械的我,如願考上台大機械系。在大三升大四的那個暑假,老師幫忙提供了工讀的機會。就在工讀時,我才發現,機械業並不是我喜歡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這個發現,完全顛覆了原本對未來的想法。然而,畢業只剩一年,我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如果不喜歡這個行業,那升學又是為何? 繼續唸書不也是為了就業嗎…

職涯規劃與選擇20220115_v3

2022年是我第四年到成功大學擔任學生們的職涯顧問。看到台下學生對於未來踏入社會的期待與徬徨,不由得回想起當年的自己…

自小喜歡機械的我,如願考上台大機械系。在大三升大四的那個暑假,老師幫忙提供了工讀的機會。就在工讀時,我才發現,機械業並不是我喜歡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這個發現,完全顛覆了原本對未來的想法。然而,畢業只剩一年,我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如果不喜歡這個行業,那升學又是為何? 繼續唸書不也是為了就業嗎…所幸我有一位大我四歲的哥哥,以及和哥哥一起長大的好友,他們提供了我很多很好的建議,幫助我在很沮喪的情況下找到方向。

職涯規劃??

有人說,如果想讓上帝哈哈大笑,你可以跟祂說:「我有個計劃 !」

這個世界充滿著不確定性,那麼職涯規劃重要嗎? 的確,你理想的公司在你畢業時,或許已步入下坡;更吸引人的新產業和公司可能誕生。也因此,我認為職涯規劃的重點不在於「計劃」,而在於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標,並執行一套實力養成的好習慣。人生中的許多事的確有其偶然性,然而也有其必然性。你做了某些事,後面引發的骨牌效應,可能延伸出去。我希望能幫忙學生的,不是事事求完美、也非做得更多, 而是「聚焦」「專注」,做對能帶動後續變化的好事!

知己

有人說:「財富等於成功,成功就會快樂」。我認為,職業只是人生的一小塊,其他還有家庭、社交、身體、心靈、物質、興趣。當然,職業很重要,因為其他幾塊的發展都蠻花錢…人生像是走在平衡木上開啟雜耍模式,不斷有球飛來。有些球是機會,接得好可以升官發財;有些球卻是惡夢,公司倒閉、家人生病、出門被撞、老婆生氣…如何做,才能讓自己備好底氣? 留有餘裕?

我們第一個練習,也許也是這堂課最重要最重要的事。在講義的第十頁,從自己「十年後視角」講一個故事,自己的成功故事。十年後的今天,我在工作、財富、家庭、健康、交友等等事項的獲得是什麼? 是否已經有房有車、存款充足? 有健康的身心、陪伴的家人朋友、朝夢想不斷前行 ?

拜託不要像前幾屆的學生,很厲害地套用「馬雲模式」、「比爾蓋茲模式」、「巴菲特模式」…在職場有幾個誤區:勤勞就能成功、聰明就能成功、有興趣熱情就能成功…Iam sorry, but it’s not true… 不論是執行長或是公司最厲害的研發天才,他們都是集專長、熱誠、核心能力和運氣完美結合的結果。所以,把別人的成功模式套用在自己的人生事業上,就像硬穿上不合身的衣服,未必是對的。別人的角色已經被別人演走了,你得做你自己。不用別人的標準,而是用你自己的方式定義成功。現在,請誠懇地面對自己,問清楚自己,十年後我真的想要什麼。

我們在一張白紙上,寫下自己的「成功宣言」。後面的事就簡單多了,我們以終為始,把第八年、第六年、第四年、第二年應該達到的短期目標寫出來。這些個短期目標,最好要能夠 SMART – (Specifit 明確化,Measurable 可衡量,Archievable 可達成,Relevant 相關的,Time-bound 具時限性)。然後,用同一張白紙把這些記錄下來。

知彼

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而不知彼,一勝一負;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殆」。知道自己想要的,接下來就是思考哪個產業、哪個公司、哪種工作更符合自己的需求。這事情談起來會很廣,課堂上,我會用學生想知道的產業、工作提提我的想法。

不過基本的邏輯,如果沒想直接走上創業的路,那還是選擇產業集中的地區,以龍頭、大型企業起始。畢竟在職涯剛剛開始的前幾年還是以學習大公司的組織制度、利用大公司的資源來學習、累積實力為主。如果想要升官快,那儘量選擇公司正在大幅擴張的單位入手。很必要的工作,就是開始上網路看一下公司的產品、研究方向,如果是商學專業,那麼應該研讀一下公司的財報。所有公司在 interview 的時候,熱門的必考題就是知道你對公司了解多少。你越了解公司,可能表示你認同公司的產業生態,如果又具備公司需要的學經歷或能力,那麼你拿到 offer 的機率是會增高。

在這一階段,我們要列出二、三個目標的公司和單位,查一查,那些單位需要什麼專業? 能力? 語言?

佈局

進行到這裏,我們知道自己想要的,也知道我們目標公司、部門和他們需要的能力。那麼事情就更明朗了。我們還是以終為始,如果在畢業之前要具備那些能力,那我目前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什麼? 這些能力,最好能夠藉由學校的資源,用修課、做專題甚至以研究論文的方式留下佐証紀錄。另外,應該利用還在學校的時間,找一些關係進入公司當工讀生,如果表現得好,任何部門都可以讓你認識公司的中階主管,增加你進入公司的機率。

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我們要注意,我們要準備的是進入公司的「基本能力」,不是去考研究所拿博士論文。面試的考題,通常會不會太精深複雜。學習要從科目的大架構入手,試著用心智圖記錄下來,用「費曼學習法」把重要的觀念,用自己的話講給自己聽。如果該修的課程具備了,我們接下來學習的方向,首選那些學校擁有的資源,且收獲期長的能力。像語言能力、基礎的管理、統計,甚至經濟學、投資學都是未來的你所需要的,在學校又是拓手可得的資源,很值得你花點時間把這些課程修一修。

最後,要對你的時間做出適當的安排,如講義的35頁,安排對你重要的事,其他不那麼重要的事,如果做不到斷捨離,就必需把花在上面的時間降到最低。

功成

如果能夠做到知己知彼,也投入時間佈局準備,那麼我認為,你已經成功一大半了。

據說,「成功」有兩種,一種成功是向前衡量,計算 the gap,看你離目標有多遠。而另一種,則是往後衡量,計算 the gain,看自己成長了多少。

我們對未來展開規劃、佈局、一步步強化自己的實力,會讓你每天都過得心安、充實,朝自己定義的成功前行。計算 the gap,發現離目標慢慢靠近;計算 the gain,發現自己每一天都在成長。

「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機嗎?」說這話的人是美國職籃 NBA 湖人隊明星控衛 Kobe Bryant,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他說一般的球員早上10 點開始訓練兩個小時,中午吃飯休息看比賽錄影,下午再訓練一次。而他呢,每天三點多起床,四點就出去跑步兩小時,回家休息小睡一下,白天和隊友練兩次。晚上回家之後,九到十點再練一次。他的一整天,都圍繞在訓練、休息恢復這兩件事上。他說他天天如此,長久下來,對手和他越差越遠。

Kobe 曾經說過一段話,我覺得很棒,以此互勉:

「You work hard enough to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You know that, we all know that. But hopefully when you get home at night, you realize that those times when you get up early, you work hard. Those times when you stay up late, you work hard. Those times when you don’t feel like working, you are too tired and you don’t want to push yourself. But you still do it anyway. That is actually the dream.」

最後,鼓勵大家:

再少的進步,乘以 3652 (十年) 也會變得巨大;

再大的困難,除以 3652 (十年) 也將變得可行。

Now, let’s work on it, hold it, and make it happen!!

George Lin

2022/02/01

策略, 價值與斷捨離

斷捨離之後,自己清理的,不只是人事物,而是自己的想法、觀念和行為

親愛的林瑋林瑄:

​ 本週好嗎? 因為有你們和家人陪伴,爸爸過了一個很美妙的週末。星期五那天,爸爸早上上班,下午開車到中壢,把林瑋接上車,去跟同學(也是林瑋乾爹)聚餐。晚飯後,林瑋和爸爸在回家的路上聊了很多。爸爸很開心地知道,林瑋很喜歡物理學、喜歡實驗課、也有很強的 python 程式能力,能把實驗數據化為資訊、圖像、成果,寫出很棒的報告。星期六我們為阿媽慶生,到新營西堤用餐。全家很開心地吃飯聊天,可以說是人生最美好的事。

​ 上週公司開董事會,討論公司是否該分割一個研究部門,獨立出一個新公司做新材料的計劃。有些主管認為,留在母公司,很多人事、財務、研發甚至業務資源都可以共用,是最省錢的作法。但爸爸覺得,企業轉型為什麼困難,不只是研發出新產品就可以,還有很多深層的結構要調整。一件小事沒做好,就會影響後續的發展。

​我們來看台積的例子:為什麼台積電要專心做晶圓代工? 台積可以向產業的上游發展,做 IC 設計;也可以往下發展,做晶圓封裝測試。這些事台積都做過了,也…不能說成功。甚至,台積當年也做過太陽能晶圓、做過 LED 晶粒,結局同樣不好。以台積的研發的能力、財力、業務力,做這些小打小閙的生意尚不能為之,何況是其他很多公司,在面對企業轉型時,想從做食品的買賣轉做半導體…只有一個字:難。

​台積電向上做設計,會有跟客戶衝突的問題,我們不談。但做封裝測試為何會失敗呢? 明明是很簡單的機台和製程,台灣日月光、矽品,大陸的長電都能夠做起來。憑著台積對晶圓的熟悉度、技術的成熟度…為何台積不行呢? 從產業特性來看,半導體代工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而封裝測試卻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需要一堆人沒日沒夜的生產。台積電的經理,年收入在四百萬台幣以上,而封裝測試業的廠長級主管,可能三百萬不到。那麼,當台積找內部人去封測廠擔任主管,通常的結果是「不去」。會過去的,大部份是二軍級的人才,在台積的發展受限,才會另尋出路。但這些「二軍」本身能力不是頂好,對產業不熟悉,如何能做起來? 從外部找一些對產業熟悉的人,對台積人來說,就是土裏土氣、沒有台積文化的外來者,你們說,衝突怎麼能不發生? 不信任內行,讓外行人來領導團隊,最後就只能以失敗收場。

​成功的案例不是沒有。像 IBM 從硬體轉做軟體服務,它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就是把整個硬體部門,包括人員、廠房設備、甚至客戶都分拆賣掉。IBM 發現,做硬體所需要的人材、資源,和做軟體服務是完全不一樣的。從管理的能耐、員工的腦袋到上班的型態都有巨大的差異。想要二者通吃十分困難,果斷的砍掉包袱才是正解。同樣也成功的案例,是 Philips 從一個設備儀器為主的公司,轉型到健康醫療公司,也是砍掉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部門,不破不立。

​企業如此,個人也是一樣。剛入社會的新鮮人不談,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大部份的人,都是依靠 90% 經驗,加上 10% 知識來完成工作。一些學習力強的高階主管,知識的比例會增加,但絕大部份的人,都是按照過去的經驗來延續發展的方向。然而,我們得想一想,這些過去的經驗,對於新的事業,到底是資產,還是包袱? 爸爸的想法是,對未來有幫助的是資產,沒有幫助的就是包袱了。也因此,我們在判斷事物時,尤其是對自己來說是比較新的事物,就必須拋掉包袱,重新盤點。

​確認未來的方向,我們就要做「斷、捨、離」,把對未來沒有價值的包袱丟棄,空間騰出來,建立對未來有用的資產(可以是知識、經驗、能力、物品…)。要做的,就是告別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最後,你可能發現,斷捨離之後,自己清理的,不只是人事物,而是自己的想法、觀念和行為。爸爸這次回台灣,其實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職涯發展。這些年爸爸都在製造的領域打轉,其實很狹隘。爸爸想朝更高階的公司治理邁進,跟大伯寫財務的書就是爸爸的佈局。可是在職場上,爸爸一直沒能做出脫離製造的決定。爸爸想,在退休之前,還有幾年的時間,也許是時候該斷捨離了…有消息爸爸再跟大家回報。

愛你們的爸爸

減少【無效努力】

思考你長遠的價值,是專業能力還是啥麼。如果可以,應該建立具有長時間回報率的價值鏈。

親愛的林瑋林瑄:

這週好嗎? 爸爸的隔離生活已經到了最後倒數的時日。說實話,爸爸覺得這樣的日子也不錯,雖然上班還是要上,但有更多時間可以思考、唸書、寫信。

上回林瑋的來信有說,升上大二的他,繁忙於課業與活動。每天三點睡(下午嗎?),早上又趕八點的課。爸爸當下沒有回信,而是放在心裏,思考著是不是要給林瑋一些建議。如果是,那又如何給比較妥當。爸爸記得,三年前,林瑋在高二接社團、十分繁忙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有過類似的討論。那時候的爸爸媽媽,認為林瑋可以做妥善的時間安排,也因此,我們並沒有出聲。

現在的爸爸媽媽,跟三年前一樣,也同樣信任你們,能夠妥善地安排時間。因此,爸爸也不會建議你該如何如何做。不過這次爸爸想要分享一些管理學的心得,同時也給你們一個作業:想一想,三年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將有什麼,下個階段想去哪裏。

管理學上有一個名詞「無效努力」。意思是說,一個人或企業,對於發展的方向搖擺不定。又想賣牛肉麵、又想製造手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公司上下都很忙碌,但牛肉麵和手機都沒搞好,平白耗費了很多資源和時間。就像站在台南火車站前的大圓環,如果你不知道去哪裏,那拼命向前跑的意義不大。

一般我們碰到這樣的企業,就會協助企業的高管們,把企業三、五年、甚至更長的願景/使命/價值觀先找出來。

找到了願景、使命、價值觀,就可以從上而下,把公司的發展方向、策略、戰略一直往下到管理制度、行為規範、獎勵措施重新整理,聚焦於重點。把不要的丟掉,有「捨」才能「得」。

沒有足夠的睡眠會影響健康,這是爸爸不希望看到的。另外如果沒時間放鬆、靜下心來思考一天的得失對錯、思考未來該做的事,那麼很明顯,你需要「斷、捨、離」。選擇現階段自己最需要做的三件事,這三件事應佔據約莫 70% 的時間,然後把其他生活的需要、運動、社交、愛情填進去剩下的 20%,留下 10% 給自己放空、思考、靜坐都好。不重要的事要勇敢說「不」。像有一些社團或系上的事,也許往後放一放,或是直接捨棄。

思考你長遠的價值,是專業能力還是啥麼。如果可以,應該建立具有長時間回報率的價值鏈。

好像又變成爸爸的建議了…爸爸的意思你懂的。只是希望你自己能夠「好謀而成」、「不疾而速」,像所有的高手一樣。當然年輕人有衝勁是很好的,不過也得量力而為,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什麼可以讓你未來更有競爭力、更能達到你的理想,那麼就花時間在上面耕耘。好啦,應該快到期中考了,大家加油吧,我的兩個寶貝。

愛你們的爸爸

簡報技巧 III

「適合的情境和環境」,這一點比較見人見智。不過基本的思路還是從「主要對象」來思考。譬如你要做一個 job interview,你該穿得很正式? 有點正式? 還是穿自己最喜歡的運動服?

親愛的林瑋林瑄:

中秋節快樂。爸爸的隔離生活已經到了第五天,真的覺得有點太宅了。前幾天,爸爸發現旅館的電視有 CNN 頻道,就讓 CNN 一直不斷地播放,嘗試創造出一個全天候、全英文的環境。爸爸的確感覺到,英文在這段時間進步的快了一些。一面聽新聞,一面查查單字恢復更多的字彙,在隔離的日子裏,也不該浪費時間。

爸爸想到簡報技巧還有一些工具和想法,可以做為你們簡報時來應用。不過首先咱們得複習一下簡報技巧:

簡報的唯一重點,就是「達到目標」。要達到目標,簡報最好能夠有「結構化的引導」、「形象化的表達」、「適合的情境和環境」。

目標是知道你的「主要」對象是誰,他住哪里學什麼經歷如何。簡報完畢要達到哪些效果、發生什麼改變。要知道你有多長時間報告,提早結束,才是準時。記得不要一開始就打開電腦,用便利貼把所有事項列出來,歸類整理。最好能夠 follow rule of 3,把想要報告的事項分成三三結構來說明。

當事項過多的時候,就要做取捨 – 如果只能講三件事,那會是哪三件。把重點放在主報告,其他的資料就放在附件,有人問再回答。報告時先報告全貌,再報告細節,這樣老闆比較不會跳來跳去地問。這部份就是「結構化的引導」。

補充一個簡報結構的問題。我們之前有講過 rule of 3,但爸爸漏了一個大的結構,是 deductive approach(演繹型) or inductive approach(歸納型)。Deductive approach 通常從 theory 開始講,然後假設啦、數據啦、最後是結論。

而 Inductive approach 就不一樣了,通常從故事開始講,用一些故事帶出好的、壞的解決方案,然後做結論。這兩種都很常用,也沒有什麼對錯,還是要看主要對象的接受度。如果是對應你的老闆,他對解決問題的背景已經清楚,也沒有太多時間聽故事,那麼用 deductive approach 是不錯的,甚至直接講結論,再來推導和做法細節。像 TED 的演講,或是一般商業物品的推廣,通常是 inductive approach,講故事、講品牌,一步步引導他人走進設定好的情節。工程類的報告,一般則是 deductive approach 比較多。

「形象化的表達」- 重點在於一致性的配色、文字、位置。

一般的情況下(還是要看主要對象的習慣),每一頁投影片都要有清晰的重點,不重要的部份可以用濾鏡做暗化。

文字可以用雅黑體,大小和位置儘量一致。上次有一些例子可以參考。儘量不要在短時間傳達過多的訊息,這樣有一個風險,如果主要對象一時走神,就會影響你報告的邏輯性。

要讓簡報看來高檔些,用「圖+標」的表現是有必要的。像下面這一張投影片:

有幾個不錯的網站,你可以上去看一看。記得,在使用工具時,善用搜索,不然很容易就會迷失在這些圖片圖標之中。

https://thenounproject.com/

https://www.flaticon.com/

 

https://www.freeimages.com/cn

https://www.ivsky.com/

「適合的情境和環境」,這一點比較見人見智。不過基本的思路還是從「主要對象」來思考。譬如你要做一個 job interview,你該穿得很正式? 有點正式? 還是穿自己最喜歡的運動服? 另一個點,是有些演講者常常用專業術語或是英語,這樣的對錯,還是要看演講者的目標是否能達到而定。有些演講的目的,並不是想讓台下的觀眾知道一些知識,而是要告訴他們,自己做為演講者,有豐富的學歷經歷。那麼,用一些特殊的策略也許不算錯。「真正的簡報,在你認為開始之前就已開始,在你認為結束前可能早已結束。」很多 job interview,主考官可能更重視你的人格特質,他會看你是否在報告前提早到場安排軟硬體、有的考官故意讓你報告的電腦或投影機故障,看你的反應、故意問一些挑戰型的問題看你在壓力下的反應、是否會被激怒…甚至在 interview 之後看你會不會打電話 follow up…所以,真正的簡報,也許在你認為結束後,也還沒真的結束…

好啦,這週咱們就到這邊,祝我的兩個寶貝們中秋節快樂!!

愛你們的爸爸

簡報技巧 II

每一頁投影片都要有清晰的重點,不要有過多的圖案、切換。不需要在短時間傳達過多的訊息…

親愛的林瑋林瑄:

​ 這週好嗎? 繼續上週的話題,我們談到,簡報的唯一重點,就是「達到目標」。要達到目標,簡報最好能夠有「結構化的引導」、「形象化的表達」、「適合的情境和環境」。

​ 目標是知道你的「主要」對象是誰,他住哪里學什麼經歷如何。簡報完畢要達到哪些效果、發生什麼改變。要知道你有多長時間報告,提早結束,才是準時。記得不要一開始就打開電腦,用便利貼把所有事項列出來,歸類整理。最好能夠 follow rule of 3,把想要報告的事項分成三三結構來說明。當事項過多的時候,就要做取捨 – 如果只能講三件事,那會是哪三件。把重點放在主報告,其他的資料就放在附件,有人問再回答。報告時先報告全貌,再報告細節,這樣老闆比較不會跳來跳去地問。這部份就是「結構化的引導」。

​ 今天我們多談談「形象化的表達」。每一頁投影片都要有清晰的重點,不要有過多的圖案、切換。不需要在短時間傳達過多的訊息,我們來看看幾個例子(爸爸用了一些上課和網路抓來的例子,方便我們看出差異):

這一頁投影片,是我們大家都會做的,基本上也算是可以的。但我們要想,還可以讓畫面更精簡美觀嗎?

這樣子如何? 我們用下面的範例,來看看調整的過程:

看到了嗎,原先的畫面比較雜亂,顏色太多,不容易抓到重點。我們想呈現這個產品的三個特色,那麼這個產品必需大一點,特色文字用粗體呈現,細字是給我們做報告的人的提示,用小字即可。色系最好不要太多。黑灰白是底色算一類,另一類可以用藍色系(深藍/豔藍/淺藍)或是代表你學校的色系,用深、中、淺呈現。這二類基本就夠用了,如果需要 high light 出一些特色,我們可以用反差比較大的紅色,來做第三類。下面的範例,有黑、灰、藍、綠。黑灰是一類,加上藍、綠總共就有三類了。藍和綠,反差不夠,突顯不出重點,我們可以修改一下:

同樣用三類,但對比就更明顯了。比較複雜的投影片,可以這樣做,把 Key Word 呈現出來。跟時間相關的投影片,可以比照下圖,用二類顏色呈現:


像這種字多的,可以這樣做


像上面的五張照片,雖然看起來美美的,但容易讓人分心,呈現不出你想表達的流程優勢。記得,你簡報的目的是傳達特定的訊息,簡報之後要發生你期望的效果。我們可以改成以下的畫面:

表格其實比圖還難,要呈現 Data 的 Insight,而且讓人一眼看出來。

改成下面的投影片,看來就高檔大氣地多:

這一頁看起來可以了,但下面會更好一些。我們想呈現 2018 年的業績,那麼 2017 年的重要性就比較低了,記得,呈現出真正的重點,才算厲害。

總結來說,簡報的視覺呈現要有一致性,包括字型、風格、配色、位置。報告的內容,是「聚焦」 – 把「資訊」呈現,把雜訊消滅(或是弱化)。儘量不要用紅框框或圈圈,顯得不很專業。可以用二到三類色系來呈現重點,黑灰白是一類,以中央大學來看,另外二類可以用藍色和紅色。至於台南女中,可以用紫色和黃色。那麼今天爸爸就講到這啦,祝大家一週平安順利。

愛你們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