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Virus 看強國衰亡(III)

過去十年,同樣在西方社會裏,信奉「天主教」居多的民主國家,像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墨西哥、巴西等等,其國力大體上輸於信奉「新教」(或「基督教」)的國家

親愛的林瑋林瑄:

這週好嗎? 先謝謝林瑋幫奶奶安裝閱讀的軟體。奶奶的眼睛不能久看,有這樣的讀書軟體可以讓奶奶用耳朵聽書。爸爸也是一樣,最近視力變化很大,有時候看書也沒多久,近的東西就會變模糊。前幾天還特別去眼睛行,配了 100 度的老花眼鏡,但是很麻煩,戴上老花眼睛之後,遠一點的東西就看不清了。唉,年紀真的大了,還是得服老。

如同爸爸(也是所有擁有一顆正常腦袋的人)所能預測得到的,美國在開放經濟之後,新增新冠肺炎的人數,以創記錄的方式向上暴增。看到下面這張圖片嗎? 那條優美的藍色線條、一直往上衝的,就是美國染疫的人數,目前已有 250 萬人,並且有 12.5 萬人死亡。為什麼染疫的人那麼多呢? 因為我們測的多…嗯,這樣的邏輯很新奇,居然還有那麼多人信,十分神奇…有一本書叫「反智主義」- 爸爸覺得美國人已深陷其中。

美國的情況,如果從 3/19 起算,到今天 6/28 已經超過 100 天了。疫情最早在中國武漢發生,從封城到解封,武漢總共用了 75 天。解封之後的武漢城,也沒有從內部再發。其他的中國城市,從武漢發生之初起算,也大多在 60 天內恢復了正常。

從疫情控制的能力,爸爸看到了一個虛偽、虛弱的西方社會。2014年 David Brooks 在 New York Times 中寫到:「蘇聯的解體帶來了西方民主自以為是的時代。但現在,西方的民主政府已經腐敗不堪了。」民主凌駕於一切是很可怕的。選民選出一個「從來沒聽說過的人來當自己的領袖」。美國英國的大小金毛、菲律賓的杜老大…這樣的情況簡直算是民主社會的流行病。人們覺得,一場選舉就能讓他們晉昇為民主國家。其實,選舉不會「自動」建立一個健康的制度,而往往變成腐敗領導人的踏板。那些靠漫罵、欺騙而當選的領導人,往往只能做做小事。大事的爭議多,做起來困難。爭議多的傷選民。而做困難的事,若是失敗就顯得自己無能。那麼,聰明的民選領導人,最佳的策略是端出他們最擅長的忽悠、開開空頭支票、成天打打嘴炮、罵罵人、甩鍋推責…重要的事情,反而是鏟除反對者,或是放消息抄高股票「衝經濟」,才符合他們的利益。

我們該問的是,「中國特色的自由民主」和西方國家的自由民主到底有何不同? 表面上看到的是,大家都可以上街、工作、吃館子、看電影,好像沒有什麼很大的不同。但爸爸的觀察發現,整個中國體制上最厲害的,其實是中國的執政黨。跟其他國家的黨派不一樣,在中國,只有最精英的階層,才能入黨籍、才能進到政府部門工作。他們定期對黨員進行再教育,讓所有黨員知道最新最近的政策重點。他們設定 KPI,檢視地方上的領導者對政策的解讀和執行。也透過不斷競爭、撕殺,篩選出深謀遠慮、有魄力、有魅力的領袖。看到了嗎? 西方政黨要「討好」黨員。而在中國,擠破頭都入不了黨。有一個 OKR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的管理方式,我看,中國共產黨才是專家中的專家。 

就好像城鎮裏的兩個餐廳,「西方餐廳」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有著最高檔的食材和廚師 – 最先進的技術、悠久的發明、創新、最好的大學、人才、最高的收入水平…但是,走進「西方餐廳」,會發現老闆、經理人三天兩頭在更換。政策今天說東明天西。那些領班、大堂、廚師、洗碗工人,都是一些只會忽悠、打打嘴砲的服務員。看上去還蠻厲害,真正發生大事的時候,往往就顯露出訓練不足、經驗不夠、執行力不佳的缺陷。

「東方餐廳」就不一樣。這是一個擁有古老文化的餐廳。雖然百年前被烈火燒去一切,但最近幾十年重新打下地基。剛建好不久的「東方餐廳」,每個服務的角色都受到最嚴格的訓練,經過殘酷的競爭後勝出(為求節約,輸的人變成了花肥…)。也許餐廳的裝潢不是頂好,食材也不高檔,但他們在高明的策略下,用一致性的搭配、絲絲入扣的流程與用心的服務,讓整個餐廳的「戰鬥力」更上一層…新開發的幾種菜餚,像「5G菜」「高鐵菜」「衛星菜」「人工智慧」等等…已嚴重威脅到「西方餐廳」的領導地位。

那麼,親愛的林瑋林瑄,你認為哪一個餐廳會勝出呢? 空有好軍隊、先進的武器,但領導者是笨蛋的例子,歷史並不少見,戰爭也往往以失敗告終。

西方的政治結構是建立在成熟的民主制度和人民素養的基礎之上的。爸爸觀察到,過去十年,同樣在西方社會裏,信奉「天主教」居多的民主國家,像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墨西哥、巴西等等,其國力大體上輸於信奉「新教」(或「基督教」)的國家:英國、美國、澳洲、紐西蘭。爸爸認為,新教徒擁有更高的敬業精神、勤奮度和進取心。但是在這些西方的民主國家中,現在的領導人忙著取悅選民,爭取更短的工作時間和更好的社會福利。而另一邊,亞洲的新興經濟體,正在產生更多受過良好教育、積極進取又任勞任怨的人民。這兩個陣營的實力消長,不言可喻(或「預」)。

繼續講我們的故事。在「東方餐廳」和「西方餐廳」中間,有一個很小很小的雜貨店「台島雜貨」。店老闆是在百年前,當「東方餐廳」燒毀的時候,從「東方餐廳」分離出來的。在「東方餐廳」生意不行的時候,「台島雜貨」憑藉勤奮的工人和不錯的教育,受到「西方餐廳」不少的照顧,也因此比「東方餐廳」發展的更快更早。不過因為地理位置和資源,現在的「台島雜貨」只能賣一些重要的調味料,做做貿易,供給「西方餐廳」和「東方餐廳」兩邊。「東方餐廳」對於從自己分出去的「台島雜貨」勢在必得。但又擔心會跟「西方餐廳」- 這個長期為「台島雜貨」撐腰的組織,產生過大的衝突。因此過去數十年,倒也相安無事,反而讓「台島雜貨」兩面逢緣,獲得不少利益。但是現在「西方餐廳」對「東方餐廳」發動了搶客戶的價格戰。「台島雜貨」的未來會如何呢?

結局在短期可能有三個:「東方」勝、「西方」勝以及兩者打平。但歷史告訴我們,長期定有一方勝出。那麼林瑋林瑄,其實只需要簡單的推理,最後誰勝出的答案不難猜。

爸爸看中國的歷史,從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經過唐朝後的五代十國…在短暫分裂之後,中國從來都走向了統一,沒有例外。英國歷史學家 Arnold Toynbee (他的姓很有趣,是玩具和蜜蜂)在其著作 A Study of History (這邊翻譯「歷史研究」)中,列舉了31個曾經存在的世界文明,並對於文明的起源、成長、衰落和解體做出綜合分析。

他對中國歷史的看法是這樣的:「近代中國社會是遇到一個文明社會軍事集團。由於中國的文化停滯不前,與處於蓬勃發展、正在成長期的西方文明碰撞,結果當然不是後者的對手。洋務運動、百日維新、到後來辛亥革命就是中國文化的應變。」「中國社會是文明特徵保留最完整的樣本,其原因在於中國文化的獨特統一性」。中國會把所有新的觀念、或技術哲學,不斷轉化、整合、然後統一到中國文化的元素內。佛學就是如此,印度佛教的傳承,是唯物主義的小乘(有部哲學),到了中國,只經過一段不長的時間,就發展成為大乘的唯心主義。中國人整合了儒釋道三家,成為雖然不同,但很難分開的傳統。「統一是一個宿命般的、帶有終級意義般的中國文化。」儘管統一本身並不能保証政治和經濟的發展,甚至作者 Toynbee 也無法確認統一到底是「目的本身」還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中國人最害怕、最不願意、最討厭也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分裂」。然而,在中國作家吳曉波的書中指出,統一的中國文化,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背後站立著三個另人生畏的「怪物」 – 集權、獨裁、專制 (其實爸爸不大能分出這三者的區別…)。

親愛的林瑋林瑄,爸爸很希望是爸爸想錯了。但爸爸認為,台海在未來的十年不會平靜。林瑋的選擇很好,去做一個傑出的物理學家吧。大學之後就出國唸書,去哪一個國家自己決定,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就在國外發展暫時不要回來。至於林瑄,爸爸希望她也能立下高遠的志願,好好唸書,為自己、為家族、為社會做貢獻。人活一輩子也該做出幾件不一樣的事。至於追求小確幸、照顧貓貓狗狗的,年紀大了,退休之後幾十年,過的差不多都是這樣的日子,是會很煩、很煩、很煩人的。努力吧,變化正在發生,未來難以預期,我們必須做的,就是把自己準備好,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至少也要能堅強地活下去。改變是風險也是機遇,「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九霄龍吟驚天變,風雲際會淺水游」。魚化龍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就不多說了。

愛你們的爸爸


金鳞化龙

传说远古时期,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们,都有着一个宏伟的梦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然而,前行之路何其艰险,它不仅要竭尽全力,还要历尽劫难,克服前方的一座龙门。

但在鲤鱼的世界里,龙门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它们宁愿花费一生的时间也要想办法飞跃过去。

那些满怀梦想向着龙门出发的鲤鱼,到达龙门脚下之后才发现,龙门高耸于山上,根本无法飞跃,于是便扫兴而归,再也不提。

唯有一条金色的鲤鱼,它默默立下了飞跃龙门的志向。从此之后,它日复一日地锻炼着自己的跳跃本领,暑往寒来,数载过去,它终又来到龙门之下。

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

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而鲤鱼也眨眼间变成了一条巨龙。

天道酬勤,凡鱼化龙。

正如故事中的金色鲤鱼一般,每一个达到不凡成就的人或者事物的背后,都是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与极端苛刻的自我要求。他们安静的积蓄着自身的力量,等待着飞跃龙门的一刻。

變化, 循環與平衡

易經也講了很多變化和平衡的道理,吉凶悔吝、剛柔相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強盛到極致的時候,就開始走向敗亡。困難的部份就在於一個「時」(哪個時間點)與「度」(哪樣的平衡)。

親愛的林瑋林瑄:

聽媽媽說,林瑋肚子痛了一陣子,有沒有好一些呢? 前幾年有一本書,英文叫「I contain multitudes – The microbes within us and a grander view of life」。這本書是 Bill Gates 推薦的,是一本非常有趣的、講微生物與人類共生共存的書。

它說我們的体內有著莫約 1.5 公斤重的微生物,默默地在為我們工作。我們的身高、體重、健康甚至情緒都被這些微小生物所影響,我們吃下去的很多東西,像青菜、纖維…是人類原生消化系統無法處理的。但在我們的腸子裏,微生物把這些我們不消化的東西,轉化為人體可以吸收的營養,並且在我們體內建立一個消化生態系统。你吃的油多,那麼分解油的微生物就慢慢變多;你不吃青菜,那麼消化青菜的微生物就會餓死…我們吃得營養均衡,那麼「好菌」就應該變多,「好菌」太少,相對「壞菌」的比例就升高了。體內的生態平衡,才能讓我們保持健康。

從人體內的小世界,放大到整個地球,其實也是一樣。地球是一個負熵系統,能量的來源是太陽幅射。植物(和藻類)吸收了太陽的能量,分解二氧化碳形成氧氣,並產出許多穀物、青菜、水果,供給地球的生態鏈…而動物在死亡之後,遺体重歸自然,讓微生物分解、讓植物吸收。從能量的角度來看,整個自然轉換了太陽的能量後,在每一個大、中、小、微生物中循環輪轉。每個生物都扮演了能量轉換的重要角色,卻又是那麼地微不足道。

如果我們人類太多、植物太少,長久以來地球的二氧化碳就增加,無法及時轉換成氧氣,於是大自然就會融化南北極的冰川,讓海洋更多,用海藻來轉換二氧化碳,維持地球氧氣濃度的「平衡」。然而,這種調整也可能失效,例如火山爆發或慧星撞地球的大爆炸,產生大量煙塵遮蔽陽光,讓植物、海藻無法轉換氧氣和產生食物,就會導致食物鏈上大量的動植物死亡。其實說失效,也許並不正確。當大量動植物死亡之後,氧氣的使用變少。煙塵沉降之後,陽光繼續普照,大自然就能夠慢慢地、再次建立「平衡」。

自然界是如此,經濟和社會亦然。中國歷朝歷代都講著差不多的故事:朝代建立後慢慢興盛發展,但馬太效應造成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官員越來越腐敗,只要幾根導火索,就有農民、義士、野心家起義,推翻一個朝代,重新建立政治生態系統和平衡。

易經也講了很多變化和平衡的道理,吉凶悔吝、剛柔相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強盛到極致的時候,就開始走向敗亡。困難的部份就在於一個「時」(哪個時間點)與「度」(哪樣的平衡)。每天都在讀書、超級用功的人,也許會有成就,但身體肯定不好。如果每天讀完書,花點時間練練鋼琴,出門跑個步或跟朋友打打籃球,勞逸結合,那就是比較平衡的安排。做事也是一樣,拼了命往前衝,也許會成功,但同樣也需付出高昂的代價。然而,不往前衝嘛也肯定不對。人生的五顆球:工作、健康、家庭、朋友、靈魂,如何在不同的時間點(時),有不同的權重和平衡(度),這個就是智慧之所在了。

上次曾寫過著名的祈禱文,想要再送給爸爸的兩個寶貝。雖然不信基督教,但不得不承認,尼布爾神父寫得的確很不錯:

親愛的上帝:

請賜給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

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不為明天憂慮,享受當下的每一時刻,

把苦難視為通往平靜的必經之路。

效法耶穌,看清這個罪惡世界的真相,而不以自己的角度去衡量。

只要我降服在主的旨意下,相信主必使世界變得美好,

讓我在今世可以快活,今世之後能與主一起,超級快活

(這句爸爸翻的不好…但爸爸盡力了…)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that I can

And wisdom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and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Taking, as He did,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 forever in the next

Amen

愛你們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