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與才識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向高處立,就平處坐,從寬處行。

親愛的林瑋林瑄:

本週好嗎? 星期六的早上,爸爸一早起來,陪奶奶到河堤邊散步。約莫十點左右,爸爸帶奶奶去善化鎮上買奶奶需要的保養品…很可惜沒買到,爸爸會用網路下單。接著爸爸帶奶奶去星巴克喝喝咖啡、吃吃小點心,十分愉快。

中國歷史的各朝各代裏,爸爸最不喜歡清朝。但清朝的官員裏,爸爸卻是佩服曾國藩的。他有三個好習慣,一是每日藉著寫日記反省;二是每天堅持讀書寫字;三是寫家書。據說他某一年,寫了253封家書,不斷教導家人和子女,傳承自己的知識和經驗。

據說他為自己立下十二條規定:

  1. 主敬:每天衣冠整齊、心思端正
  2. 靜坐:每日靜坐四刻(一個小時)
  3. 早起:黎明即起不睡懶覺
  4.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這個嘛…)
  5. 讀史:每天念三史(史記、漢書、後漢書),圈點十頁
  6. 謹言:三思而言
  7. 養氣:正直浩然之氣
  8. 保身:節制慾望、飲食
  9. 日知其所無:每天讀書、寫筆記
  10. 月無忘其所能:每個月複習所學,不使忘記(以前就用字卡了??)
  11. 作字:飯後寫字半小時
  12. 夜不出門(這個也不容易…)

這十二點對自己的規範中,有數點在現今的時代可能不合時宜,但我們可以由此看出他的用功和對每日生活的用心。他有個「六戒」,爸爸常常放在腦中思考,也是非常有參考性。大部份的人或書,都從第一戒開始,不過爸爸比較喜歡倒回來看:

第六戒: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中國人稱讚他人,一般說某某很有「才」,很少談到「識」。識是什麼呢? 識原本是「知」的意思。佛教到中國後,這個字被拓展,增加了「思維」、「判斷」、「人的精神主體」等等意思。如識神,就是一個人的心靈、心識。我們也可以說,識這個字是一個大局觀、或是一種「發大願」式的使命感。

爸爸聽到一個故事,西元 1975年,當Bill Gates 創立微軟的時候,在他家的車庫(那時的微軟總部)的黑板上,寫了一句話:「讓每個家庭都擁有一台電腦」。三年過後,整個中國只有六台電腦,一台在北大,其體積大約等於一個超大教室。有個北大人回憶,當年上課時,教授也對他們講了 Bill Gates 的雄心壯志,他們班上的每一位同學都發出了哄堂大笑,說 Bill Gates 講大話也不怕閃了舌頭。我們現在回頭看,不得不感嘆 Bill Gates 的「識」。馬雲在創立阿里巴巴的時候,想讓天下人都有一個可以「開店」的平台。張忠謀創立台積電,開創了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辦大事的人,只有「才」是不夠的,要懷有一個遠大的胸懷、使命感。

第五戒: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普通人只要能吃苦耐勞,過上好生活並不困難,最忌諱一個「懶」字。從小,爸爸一直不喜歡你們晚上不睡覺,白天不起床。爸爸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因為生病,幾天沒到學校,漏了一些課程和作業。回到學校之後,這些課程不了解,作業也太多。心里上就開始偷懶、拖延,沒有把課程補起來就算了,新的課程也開始偷懶。爸爸發現,按照既定的規律走,有紀律地執行計劃,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反之,一旦放鬆形成習慣,要再積極起來,就十分困難。生活也是,一旦生活的規律被破壞,就容易走向崩裂。像是好不容易減了幾公斤肥肉,某一天跟朋友喝了手搖飲料,就一發不可收拾。後面那段,曾文正公說:「有才的人,常常因為看不起別人、孤傲自大,樹敵太多導致失敗。」人上有人天上有天。「有才」這兩字離我們太遠,咱們先對付懶惰。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利益要共享,才能激發團隊的積極性。古人說「檔人財路如殺人父母」,獨吞利益的人很少有好下場。香港首富李嘉誠也是爸爸最佩服的人之一。他曾說:能拿到八分利益的生意,他只會拿六分。因為能跟大家分利,大家往往更願意跟他合作,願意配合他的行動。小米的老闆雷軍曾說,優秀的公司常常先考慮利潤,但偉大的公司卻要考慮人心。小米從手機賣到衣服、書包、吸塵器、牙刷…雷軍建立小米平台的「生態系」。把最大利益留給團隊,誰搶到戰利品,就由誰來分配。他投資生態鏈裏的公司,但從不控大股。這樣子,各事業負責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才會拼命去戰。至於下一句,謀可寡而不可眾。一般公司的重要決策大多是由董東會裏為數不多的董事所決定的,太多的股東,每人說一兩句就可以搞個數天,還做什麼決定? 尤其是一些謀略,說出來就不靈了。另外,假定你是一個將軍,有攻城的時候,你發現一件可怕的事。你率領的大軍,後路被堵、糧食被劫。現在手上的食糧只能再吃兩天。這時候你難道開一個全軍大會,決定下一步怎麼走? 有一本書叫「烏合之眾」,想想看,我們每人一張選票投出國家的領導人…真的超可怕。

下個星期爸爸再把曾國藩的其他三戒說完。結束之前,爸爸想分享李嘉誠辦公室的一幅對聯: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向高處立,就平處坐,從寬處行。

愛你們的爸爸

節與度

自己的度,有五個物理量:長、寬、高、溫度和亮度:看事看的「長」一些、對人肚量「寬」一些、思考角度「高」一些、對人對事對公益的「溫度」要「熱」一些,而自己的「亮度」,則不要太明亮,應該低調一些。

親愛的林瑋林瑄:

前不久,有朋友從台灣來,送了些烏龍茶給我。爸爸小的時候,是很不喜歡喝茶的。記得在中興新村的老家裏,開水壺是放在二樓往三樓的第一階樓梯上,靠牆的右手邊。再上去的第二階,放了一些晚上唸書肚子餓時,可以沖泡的奶粉。第三階則是爺爺奶奶的茶葉罐。小小的鐵罐裏,裝是是爺爺奶奶心愛的烏龍茶葉。有時爸爸幫他們泡茶,會從鐵罐裏小心地抓起一些烏龍茶葉,鋪在杯子底淺淺地一層。熱水沖下半分鐘,就清香四溢。偷偷喝一口…天啊,這茶又苦又澀,簡直難以忍受。小時候的爸爸完全不能理解,為什麼這樣難喝的茶,卻讓爺爺奶奶如此享受。

一直到爸爸研究所畢業後來到新竹上班,那時爸爸的經濟狀況比較好了。一大早七點到公司,會為自己泡一杯清香苦澀的烏龍茶。就像一個儀式,昭示著一天的開始。爸爸一面啜著烏龍,一面看著最新的報表、想著一會進生產線要盯哪些重點…

純就「好喝」的角度來看,烏龍不如珍奶多矣。但烏龍的清香,總讓我想到中興新村的老家、和爺爺奶奶手中的那杯茶;而那股入口的苦澀,也常常在不知覺中,轉成一絲甘甜。由苦變甜的過程,就像我們打遊戲打到大 boss,格鬥的過程很苦,不斷的補血療傷、不停地調整策略,嘗試找到對手的缺點予以痛擊。然而每一場戰役之後,我們得到的經驗值都會讓我們變強,慢慢就能體會到升級的甘甜。人生大體也是這樣,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用大陸話來說:「哥喝的不是茶,是人生。」

爸爸常常在想,這些日子以來,寫給你們的信,對現在的你們來講,也許就如那杯濃茶,苦澀難懂(當然啦,也不有趣…)。當年的我們,也同樣沒聽懂爺爺曾努力對我們訴說的許多道理。不過,在經歷過一些風風雨雨的人生歷鍊之後,慢慢地體會到爺爺奶奶的金玉良言。想想也是,天下哪裏有父母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神話呢? 只是當年我們都不明白…

上次大伯的信,寫到把人生看成一盤五子棋。每一步,都在為他的棋局創造機會。爸爸認為這樣子的人生觀很適合大伯。像大伯那樣聰明、反應快的人,就應該發揮自己的強處:能夠比別人都快地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路徑、為自己創造機會。然而這事對爸爸來說會比較困難,爸爸個性害羞內向、身材肥肥胖胖、小學差點留級,賣像不怎麼樣…也許,爸爸唯一比別人強一些的就是自律(也可以說是「節」「節制」)。

自律就是一個「度」,也是一個比較窄的範圍或標準。爸爸早上差不多五點半眼睛就自動睜開,即便假日偶爾賴個床,七點之前也起來了。雖然從小就愛打電動,不過從來沒有達到廢寢忘餐的地步、更沒有因為電動而漏了功課…爸爸跟人約會很少遲到、不論多麼不喜歡的科目,也總能逼著自己學習到差不多的地步。用大陸話來說,叫做「不偏科」。

和人交往,不過火;與人共事,不過分;說話要有度、工作要有度、交往要有度、相處要有度、花錢要有度。快樂、生氣、憂傷…這些喜怒哀樂難免會發生,但也得要有個度。有了度,比較不會生貪、嗔、痴的念頭。對上不卑不亢、對下不輕不慢。無論對何事對何人,總能微笑、平等、心平氣合地談談聊聊…有「度」的人生,看似辛苦,其實習慣之後反而很輕鬆、好判斷、不複雜。能幫助我們一步步、穩穩地朝目標前行。

人生的確如棋,有人機變靈活,有人大工不巧,重在發揮自己的特性、優勢,做你喜歡和擅長的事。像爸爸這樣的人,是以自律、學習來穩紥穩打,關注長遠的目標,不太計較一城一鎮的得失。每一場戰役都在學習、蓄積能量、調整改善。

如果林瑋覺得自己喜歡作研究,未來適合當個教授。那麼爸爸就會建議你專心地投入物理研究的領域。其他的事情,像投資啦、經濟管理什麼的,當作休閒看看可以,但不用花太多的時間。不用擔心太多其他的事,在這個世界上,資源很少是問題。當能力到了的時候,資源會隨之而來。

爸爸自己的度,有五個物理量:長、寬、高、溫度和亮度。設定一個標準,每件事規定自己:看事看的「長」一些、對人肚量「寬」一些、思考角度「高」一些、對人對事對公益的「溫度」要「熱」一些,而自己的「亮度」,則不要太明亮,應該低調一些。

當然,這是爸爸現階段的「度」,應該不全然適用於你們現在。不過,設定好自己的「度」,知道什麼時候做什麼事、說什麼話、懂得分寸,做到本分,也是很好的。特別適合穩健型、像爸爸這樣的人。

最後附上一個影片,演員校長說了一段話,另一位演員先生說了另一段話。請問,從機率的觀點,你們覺得哪一個人說的話,成功機率比較高? 又是那一種比較適合自己?

愛你們的爸爸

自律自信自由

Steve Jobs 每天凌晨四點起床,九點半前把一天的工作做完。他說「自由從自信來;而自信從自律來。先學會克制自己,用嚴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這種自律中不斷磨練出自信。

親愛的林瑋林瑄:

本週好嗎? 昨天下午的日環蝕有看到嗎? 爸爸星期六跟朋友去了趟江蘇宜興,拜訪一位朋友介紹的「紫砂名師」。在宜興待了小半天,開車繞了繞書上介紹的黃龍山、宜興陽羡的山水湖泊。果然是好山好水,山上的別墅要人民幣 1,000 萬…名家的壺也是不錯的,不過價錢太高,爸爸忍著沒下手…只買了一支爸爸覺得做功不錯、泥料也很好的壺。也不便宜,一支要價 RMB 2,500。

星期六出去玩,星期日就要把沒做完的功課補好。通常爸爸的假日跟平常日沒啥兩樣,早上五點四十五分鬧鐘,起床時先上網看一看昨夜的新聞,然後聽聽英語新聞的廣播。同時煮個開水、收收寢室廚房、刷牙洗臉…七點半前出發去公司。不過最近晚上常常下大雨,爸爸無法出門運動,破壞了爸爸的減肥大計。所以每當早上起床,看到天氣可以,爸爸就會出門走幾圈。一面走、一面聽中、英文的新聞,倒也兩不相誤。

大伯對畢業生講「節」,爸爸也是有深刻的認識的。古人說「君子慎獨」,每週爸爸會盤點得失,發現每次體重的增加都是假日待在家裏的時候;也都是假日在家裏的時間,讀書做事最沒效率。假日的大問題就是不規範,早上晚些起床,吃個懶洋洋的早餐。等一切弄好了,已經快十點。在書桌前摸東摸西、泡個咖啡什麼的,真正唸到書的時候,差不多又要吃中餐了。吃完了飯,睡個午覺到四點,然後去打個球運動一下,回到家吃完晚飯洗完澡…一天就這麼過去了。假日如果過得太爽,星期一就有假日後遺症,早上起不了床,整天又累又餓…

爸爸應該有說過,人類的生理時鐘極為準確,這應該也是一種動物本能。每天睡覺的時間即使只有五小時,只要固定如此,身體就會自動調整,把深、淺眠的分配調好,長期如此也沒啥問題。但如果前一天睡八小時,後一天睡四小時,不固定的睡眠,就像吃飯暴飲暴食一樣,叫「暴睡暴不睡」,這對身體是有傷害的。爸爸這麼容易入睡的人,如果晚上看小說太入迷超過睡覺的時間,就會發生睡不著、失眠的問題。

最近在看佛教的書籍。爸爸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像這樣一個宗教、或哲學,需要用「苦行」來求解? 而且,大部份傑出的僧侶、禪師…這些求「覺悟」、尋「解脫」的人,都很嚴格地規範自己的作息和生活方式。難道不能輕鬆一點、隨性一些嗎?

其實這是個數學問題。爸爸有一天在吹蕯克斯風。突發奇想,把自己吹的歌曲,用手機錄了起來,然後撥出來聽看看…結果…嗯…這聲音…可怕…看來我的確誤會了鄰居。自己吹的時候,感覺音調啦、速度和感情都還可以。但手機回放時,就發現原來只是「自我感覺良好」。之後爸爸算了一筆帳:正常爸爸每週練兩次,每次一個半小時。這樣子一週練習三小時,嚴格地執行一年 52 週,練習時間總共 156 小時。人家說,要成為大師,至少要先有 10,000 小時的練習。那麼爸爸用這樣的節奏,等到成為大師的時候,需要 64 年…看來這一輩子是很困難啦…反過來說,如果爸爸想在十年內成為蕯克斯風大師,那麼每年就要 1,000 小時。每天都嚴格執行的話,差不多得花 2.7 小時。如果一個孩子從五歲開始練習,每天 6 小時,那麼五年後、在他十歲出頭,就練滿了 10,000 小時,也許他就敲開了成為天才的大門。

我們再算一算,如果林瑋想在研究所畢業前,成為訓練超過 10, 000 小時的物理人才。那麼大學加上研所所的六年,每年要有 10,000 / 6 = 1,667 小時。假設每年上課八個月、每天三小時的物理課程也可以計算在內。那麼上課就使用了 720 小時。剩下 947 小時分到每一天,差不多也是 2.6 小時…

每天 2.6 小時容易做到嗎? 爸爸在網路上查了一下:

Steve Jobs 每天凌晨四點起床,九點半前把一天的工作做完。他說「自由從自信來;而自信從自律來。先學會克制自己,用嚴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這種自律中不斷磨練出自信。飲食習慣和作息規律對一個人的時間長度、思維深度,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星巴克 CEO Howard Schultz,每天也是早起,跟他夫人一塊騎自行車,六點到辦公室。星巴克董事長 Michelle Gass 早上四點半起床跑步,十五年來始終如一。

百事公司 CEO Indra Nooyi,根據 CNN 的報導,每天只睡四小時。她在耶魯大學唸書的就後就是這樣的作息,一直沒有改變。

郭台銘早上五點起床游泳或跑步,七點到辦公室,每天平均工作 15 小時,從創業以來,持續三十五年。

馬英九每天睡五小時,天亮的時候就起床跑步…

話雖如此,其實爸爸自己在大學、研究所時代,也並不是每天都那麼拼命的。不過爸爸覺得,把作息時間儘量規律化,每天唸唸書、運動運動、彈個鋼琴舒壓、撥一段時間談戀愛,都是非常美好的…慢慢做,持續做,你就能比別人強上幾分。咱們一起互相勉勵吧!!

對了,爸爸的體重掉到 77.5 啦,離75 公斤的目標又近了一步。加油加油!!

愛你們的爸爸

自律的自由

為什麼玄奘要去西天取經? 玄奘去印度之前,就已是隋末唐初很有名的佛學大師。他去到印度這個以小乘佛教為主的「西天」,卻主張以大乘佛學來修行。他跟3000位佛教學者論辯,從來沒有輸過,被稱為「大乘天」「解脫天」。印度國王戒日王都不願讓他回中國。那奇妙的事來了,既然他已經這麼強了,為何還要經歷千險萬難,去西天這個大廟取經呢?

親愛的林瑋林瑄:

爸爸很喜歡收到你們的信。最近在整理筆記,發現這一封是咱們開始通信以來的第六十六封信,往來信件的累積的字數也到了12萬字。爸爸覺得,雖然我們分隔兩地,但藉由寫信讓我們聚在一起。在信裏,我們互相加油打氣、分享生活的點滴,雖然會花一些時間,但爸爸覺得很有意義,一定會堅持下去。

你們老師說的話:「不管你在哪裡,在台大、國外,還是在中央,你都能變成不一般的、很厲害的、甚至是世界第一的人,只要你下定決心改變你自己,然後持續下去。」的確,有人說,小廟裏也有道行高深的和尚。修練這件事,環境有幾分關系,但主要還是靠自己。爸爸覺得,在能力累積的階段,也許在小廟裏努力修練,也是可以的。

當年爸爸從初中上高中,選填志願的時候,原本很糾結,憑爸爸的成績,考取台中一中是蠻容易的事。但後來爸爸決定去明道的高中部,除了明道提供不錯的獎學金外,也因為當時爸爸的阿導張道勳張老師的幾句話。他說,如果你志在考取最好的大學,憑你的聰明,待在明道可以有很多老師的關注。而且,明道老師逼得緊,只要按照老師給你的步伐走,考上好大學的機會很高很高。去一中就不一定了,一方面老師沒有壓力,未必用心教,學習上要能自己逼自己。另一方面,學校很自由,聯誼多、外務多。許多聰明但自制力不夠的學生,選擇去一中就讀,三年後大學都考得不理想。老師還說,眼光要放長一些,如果你考上台大,還有誰會 care about 你高中讀什麼學校?

爸爸聽了老師的話,高中三年沒有懈怠,結果還是很不錯的,人生第一個女朋友(也是最後一個)成為我老婆,也考取台大的研究所,進台積電工作,現在有著一定的社會地位。

現在的你在大學唸書,也需要好好沉澱,未來的方向要想清楚,把目標鎖定好,並把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做到極致。林瑄也是一樣,高中三年正好是考驗人耐性的時候,要杜絕誘惑,好好加油。

爸爸曾經想過,為什麼玄奘要去西天取經? 玄奘去印度之前,就已是隋末唐初很有名的佛學大師。他去到印度這個以小乘佛教為主的「西天」,卻主張以大乘佛學來修行。他跟3000位佛教學者論辯,從來沒有輸過,被稱為「大乘天」「解脫天」。印度國王戒日王都不願讓他回中國。那奇妙的事來了,既然他已經這麼強了,為何還要經歷千險萬難,去西天這個大廟取經呢? 類似的道理,為什麼美國最好的企業,很愛用常春藤名校畢業的學生? 為什麼台積電,基本上只用台、清、交、成? 難道小廟裏沒有道行高深的大師嗎?

雖然說,從大廟出來的,未必都是大師,但至少証明了,他有能力拼過別人,進入大廟;就算他不是頂尖聰明,也需要有恆心毅力,杜絕誘惑的耐性,或是有著很好的、能走後門的財力和關係。在大廟裏,他一定看過了真正的大師講過經,傳授最先進的思想理論;或是跟頂尖的同學交過手,有成功或失敗的經驗。知道嗎,許多諾貝爾獎的得主,未必都具有最高等的學術思想。更多的是,他們是一脈相承的老師、門生…大廟出來的…總之,爸爸建議你們,在沉澱閉關修練之後,還是要出去,到大廟裏去闖一闖,論証一下自己的道行。

爸爸年輕時曾經看過一段話,當時覺得不甚以為然,但年紀越大看得越多越覺得有幾分道理。他說:「以貌取人,絕對科學。性格寫在唇邊、幸福露在眼角。理性感性寄于聲線,真誠虛偽映在瞳仁。站姿看出才華氣度,步態呈現自我認知。表情裏有近來心境,眉宇間是過往雲煙。衣著顯審美,髮型表個性。職業看手,修養看腳。窮則會從全身散發出來。」看到了嗎,外表能傳遞如此多的訊息,同樣的,有好的學歷、大公司工作的經歷,在社會上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人往高處走,走向山頂的路有無數條,但在每一條路上,能爬上山頂的人,都需要自律生活、努力學習、改變自己,堅持到底。爸爸認為,從來就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只有百折不撓的努力拼搏。

最後,爸爸希望我們都成為自由的人。自由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自由是走到哪裏都有活得很好的能力,「想不幹什麼就不幹什麼」,咱們一起加油。

愛你們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