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經濟學

「小島經濟學」,我覺得十分有趣。這本書有點像是建立一個基礎的、簡單的經濟模型,當我們推測世界是否會發生變化時,可以利用這個模型來簡單推導。

親愛的林瑋林瑄:

這週好嗎?

爸爸記得曾經講過一個「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介紹一些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不過最近看到一本「小島經濟學」,我覺得更為有趣。這本書有點像是建立一個基礎的、簡單的經濟模型,當我們推測世界是否會發生變化時,可以利用這個模型來簡單推導。當然,真實的世界十分複雜,有很多因子互相干擾。然而就像大部份數學或物理的公式,我們把影響最大的關鍵因子找出來套進去,忽略一些小的影響,結論也許可以八九不離十。經濟一步步建立的時候,就像是我們打 don’t starve 或是 AOE 的技術發展,一步步看下來,十分有意思。

這個故事很長,我們今天先簡單地看完。對了,網路上有別人濃縮的版本,我們故且看之,有問題爸爸再稍微修改並補充: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小岛,岛上有3个人ABC,他们靠吃鱼生存,每人每天需要吃一条鱼也只能捕一条鱼,所以他们三个人为了生存每天只能不停捕鱼其他什么都干不了。突然有一天A决定做个捕鱼网来提高效率,于是A饿了一天(牺牲),创造了捕鱼网(资本),第二天A就能用捕鱼网一天捕2条鱼(生产效率提高),那么A就空出了一天的时间可以不用捕鱼。

关于多出来的鱼A有几种处理方式:

1、每天捕更多的鱼屯起来(储蓄)
2、把多余的鱼直接吃掉(消费)

但这些处理方式看起来并不特别好:此时没有银行和治安,储蓄造成严重的贫富差距可能会引起BC的恶意攻擊,而把多余的鱼吃掉,除了產生肥胖的健康問題,自己的生活还是和以前一样除了捕鱼什么也干不了。

这时候B和C看到了A的成功也想要渔网,A又有以下几种选择:
1、借渔网给他们(自己此前牺牲忍饥挨饿没有获得赞助让A对这个方案心有不甘,同时渔网有可能被损坏)
2、让他们自己做渔网(B和C表示不想挨饿,也担心做失败了)
3、自己做渔网卖给他们(自己需要付出劳动)
4、把鱼借给他们,这样他们做渔网的时候就不会挨饿了(但是借给他们再1:1换回来也让A为自己此前的牺牲心有不甘,而且,万一他们收了鱼不干活那自己就要凭空损失2条鱼)
5、把鱼借给他们,B和C承诺如果把渔网做好了就一人还他2条鱼(投资,凭空赚了2条鱼,同时整个小岛的捕鱼量同步增加,大家都有更多的时间来创造其他的价值了,当然也存在BC没有把渔网做好损失2条鱼的风险)

A还没有做出选择,B和C看到A享受的生活便向A申请消费贷款,他们承诺未来会将鱼还给A,A处于人道主义考虑将钱借给了B和C,于是B和C也和A一样开始了消费度假享受,但当要还钱时,由于B和C还是只能一天捕一条鱼(生产效率并没有提高),于是他们只能忍受一天的饥饿而把捕的鱼用来还钱(生活质量下降);A发现这个情况后,拒绝给B和C贷款,后来由于B和C的生活质量下降导致他们生病了,A正好将之前没有借给他们的消费贷的钱向B和C发了应急贷款,等他们生病好了之后还,虽然可能存在还不上的情况,但如果不给他们贷款,他们可能死亡(小岛的生产力消失)。

后来ABC达成一致采用了方案5,BC的渔网制造成功了(创造了更多资本,生产力提升),现在BC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了,他们于是开始做更好看的服装、丰富厨艺、造房子,生活变得更好了。

A觉得捕鱼的效率还可以更高,于是提出了要造大型捕鱼装置,将捕鱼事业自动化产业化。但这个事情A一个人做不了,于是A联合了BC投入这项可能失败但前景巨大的产业,最后他们成功了,每天他们只要付出很小的维护成本自动就能获得大量的鱼,ABC基本从捕鱼中解放出来开始发展其他行业,B发明了冲浪这项娱乐活动、C做起了服装、A开始建造独木舟和手推车解决交通问题。(农业社会发展起来后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才开始极大丰富起来)

其他小岛上的人听说了这个小岛的繁华,纷纷移民到小岛(生产力进一步提升),人们拥有的东西各不相同,开始的时候人们用以物换物的方式交易,但是,裁缝想要理发,但理发师并不想要衣服,他想要吃一顿美食…于是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流通物能衡量所有物品的价值并能随时兑换,于是鱼就成为了他们的选择,所有的商品都用鱼来进行交易(本位币出现)。

渐渐的有人发现,如果自己去捕鱼,一天只能捕7条,但自己擅长做桌椅,用一天做的桌椅可以换8条鱼,那么自己就盈利了1条,于是开始出现了分工。又有人发现,自己去给别人打工,比自己单干赚的更稳定,于是出现了就业。

岛上的居民C,通过造独木舟赚钱,但独木舟的成本很高,需要10条鱼,只有富人才买得起,后来C通过优化制造工具,将制造独木舟的效率提高了,降低了成本,只要5条鱼就能造完,于是独木舟开始降价,岛上普通的居民也能买的起独木舟。這使得更多人来买独木舟,C赚的比以前更多了,岛上居民的生活也更好了。(通货紧缩的显著特征就是物价下跌,物价下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科技进步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物价下降;另一种是人们对商品未来的价格持续看跌,不愿意消费。物价下跌后,一部分人如果觉得价格会持续下跌,则会选择储蓄,因为未来为更值钱;另一部分人则因为低价而刺激了他们的消费,他们觉得未来价格不会持续下跌了,他们会开始购买,一般情况物价下跌后会由于低价刺激消费而再次回升。案例中的物价下跌是因为科技进步效率提高,这种进步而导致的下跌时间都很短,毕竟科技进步不是一天就能把成本压缩一半,只要人对於商品的需求还在,就不会拒绝购买。如果价格已经跌倒了合理的水平,人们还是拒绝购买,此时银行有大把的储蓄可以做投资,只要人或者就会需要消费,不消费只是商品不符合需求罢了。实际上,市面上的所有消费品的产生效率只会越来越高,理论上这些消费品的价格应该是越来越低的,但是现实却正好相反。)

随着人们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屯下的鱼也越来越多,人们把鱼存在家里实在是很危险的事情,随时要防止偷鱼贼,而人们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判断一个项目适不适合投资,会亏损还是会赚钱。于是,居民D发现了商机,他用最坚固的石头建造了一座低溫储藏室,并且雇佣强壮的守卫保护,一开始他是向岛民收取保管费,后来发现这样赚的很有限,对岛民的吸引力也有限,D具有非常厉害的投资眼光,于是他对外直接给所有来存鱼的岛民约定一个利息,自己利用岛民的魚來放贷投资,将投资收益用于支付利息和雇用费用,剩下的就是自己所得。(储蓄诞生!银行诞生!)

D为了让自己的银行持续健康经营,一方面,要对贷款项目进行严格的考察,对于不合格的贷款项目提高贷款利率或者不予批准;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投资资金,鼓励人们进行长期储蓄,人们储蓄时间越长利息设置的越高。这个利率还受到不可预测的市场的影响,有时候存鱼很多,不缺存鱼的时候,D就会降低储蓄利率,抑制储蓄,同时降低贷款利率,鼓励人们贷款;有时候存鱼很少,D就会通过提高储蓄利率,刺激储蓄,同时提高贷款利率,抑制贷款。

那些被D筛掉的未来不明朗的项目,被E看上了,E通过将贷款利率提高的非常高来弥补失败的高风险,这些项目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有一部分愿意冒险的人则跟随E投资。

人们快乐的生活着,直到有一年,小岛出现了罕见的干旱。最早人们都住在河边,直接取用河里的水,旱灾来临的时候,人们无水可用,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旱灾过后。居民F决定建造自来水系统,在天气好的时候,将雨水收集起来,防止未来无水可用,同时把淡水自动输送到各家各户。自来水系统造好后,原来远离水源的地方也被开发了,人民减少了之前提水的过程,空出了更多的时间,生产效率再一次得到了提高。(基础建设开始发展)

在小岛的西边,有个更小的岛,这座岛上的居民擅长做鼓,在小岛的南边,还有个小岛,这座岛上有很多制造防晒用品的植物原料,两座小岛各自需要对方的东西,于是他们开始交换各自所需。(国际贸易开始产生,其实和个人之间的贸易差不多,用自己多余的交换自己没有的同时又是别人多余的东西)

一开始岛上只有ABC的时候,他们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和平共处,但随着人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成群结队的偷鱼贼,其他岛的居民有时候也会来掠夺本岛的资源,人们的生活变得困难,开始迫切需要有组织来处理矛盾和维持小岛治安。于是他们推举了德高望重的领袖来做守护者,守护者主持公正,雇佣强壮的岛民来维持治安(政府诞生),人们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税收)来获得更安全的生存环境。而人们为了防止领袖乱来,又制定了相关的规则(宪法),来详细说明领袖有什么权利和义务、国家的钱该怎么花,同时选出了法官来维护宪法的有效性监督领袖按照宪法的规则走。

就这样,小岛继续繁荣。

后来政府的权利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人想成为领导人,要成为领导人就要想办法让民众投票给自己。又一次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岛民G发现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向选民保证,自己会给受灾区救助和补偿,于是民众给了他选票,但实际上政府根本没有足够的鱼来救灾,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G想了个办法,发行鱼元(美元),来替代鱼,民众随时可以用鱼元来兑换回鱼,鱼元轻便易携带还没有鱼腥味,很快就得到了推广,然后G开始开始不停印鱼元,远远超过了银行的鱼储备量,有人提出反对说如果岛民发现自己的鱼元最后根本换不到鱼了就会收回自己的储蓄,我们就会倒闭。但是G没有理会,并把反对自己的人干掉了。

为了解决鱼<鱼元的问题,G又想了个办法,岛民原来存进来的是条大鱼,但如果岛民过来兑换,通过手术缝补一只小点的鱼元换给岛民,一开始只是10%的缩水,大部分岛民并没有看出来了(物价上涨,1鱼元的价值变小,能买到的东西变少),G继续随心所欲印更多鱼元並大搞建设,但鱼并没有增多,因此缩水的更厉害了,为了防止岛民比较银行的鱼和自己縫补的鱼之间的差距,把谎言圆下去,G要求所有岛民捕到鱼后必须交给政府消毒,最后,干脆直接严禁岛民捕鱼,将捕鱼的权利抓在政府的手里。

为了取悦民众,政府无节制的开始加印鱼元,后来岛民发现物价越来越贵,于是岛民开始停止储蓄,拼命消费,银行的存鱼越来越少,鱼元的价值越来越低,政府没钱用来投资项目,整个经济陷入崩溃边缘。

这时候,远方有一座小岛叫中岛国(中国),这座小岛上领导人掌握绝对的权利,岛民劳作的大部分鱼都要上交给领导人,自己只能留下很少的一部分,中岛国看到了鱼元小岛的繁荣,发现他们繁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鱼元这种可随意兑换的流通货币,于是中岛国除了自己發行中元(人民幣,但別的島還是喜歡鱼元)也运来了大量的鱼来兑换鱼元,对小岛来说中岛国的鱼简直是绝处逢生的天赐良机,于是小岛承诺中岛可以换鱼元回去并且随时可以在小岛银行兑换回鱼。

于是小岛上又有鱼了,岛民的魚元可以兑换正常的鱼了,物价回落,岛民又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当中岛的鱼源源不断运入小岛,小岛上开始重点发展娱乐服务业,比如冲浪、音樂、歌剧等,并认为捕鱼制造这类低级的工作应该外包给中岛的人,他们的成本更低廉。

但毕竟小岛上所有的鱼都来自中岛,如果中岛要求小岛将魚元兑换回鱼,小岛根本没有鱼来兑换。而可怜的喜欢储蓄的中岛岛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勤恳工作,并相信自己老了之后有足够的魚元来享受生活。

在小岛的远方还有一座小孤岛,他们的领袖觉得魚元就是一场骗局,于是带着大量的魚元来小岛的银行兑换存鱼,银行不能让岛民知道银行早就没有足够的存鱼用于兑换魚元了,于是只能给小鼓岛兑换直到无法负荷,小岛开启了紧急会议,并决定,关闭魚元兑换存鱼的窗口。

小岛经济受到震盪,魚元价值一度下滑,但由于魚元流通已久,而小岛又是一个繁荣的国家,魚元已让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可以在世界上各個小岛购买商品,所以一段时间后魚元价值趋于稳定,小岛的又一次危机总算解决了。即使小孤岛继续叫嚣,也没有再对小岛经济产生太大的影响。

随着小岛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原来住的洞穴已经无法满足岛民的需求,商人们看到了商机纷纷开始创建各种优质的棚屋,但棚屋的价格不低,能买的人很少,很多人是储蓄多年后一次性拿出攒的钱来购买棚屋,后来银行开始为信誉良好的人提供棚屋贷款,只要交一部分首付,就可以提前住进棚屋。

然而符合要求的还是少部分岛民。第56次领导人选舉的时候,岛民H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告诉选民,如果选他為領導人,他会让大部分人都能贷款买房。毫无悬念H获得了领导机会,于是H建立了2个半官方贷款机构,以低门槛低利率的方式贷款给普通岛民,而有钱放款的人则本着对官方的信任,放心的投入了大量的本金进去。由于获得贷款的门槛越来越低,棚屋价格开始逐渐升高,而棚屋除了用来消费住宿之外,成为了最热门的投资的方式。岛民开始争相购买棚屋,并通过倒手转卖瞬间获得巨额财富,于是棚屋的市场更热了。

后来有个岛民I想到一个“以小换大”的贷款方式,你可以用你手上没有还款完的棚屋作为抵押贷出更多的钱,然後購買更多的棚屋,來賺取更多的魚元(槓桿),于是棚屋市场泡沫开始。

直到有一天,有一个火山口海景房棚屋项目,在投入巨额成本之后,没有卖出足夠的棚屋而使得投資失败后,引起了人们的警觉,人们开始审查手上的棚屋贷款人是否有足够的还款能力,结果自然是没有。大量棚屋开始被抛售,棚屋價格巨跌,泡沫破灭。

小岛向中岛贷款了10万条鱼来度过这次危机,后来中岛上有人向领导人谏言,我们不需要把商品卖给小岛,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消费自己生产。于是中岛领导人开始停止向小岛输送鱼,并且带着屯着的魚元进入小岛大肆购买,将小岛上能买的都买回了中岛上。

小岛失去了中岛的支援,岛上只有服务业,没有基础制造、建造行业,很快就进入崩溃时期。


這個故事講的是 2007 年的次貸危機。小島經濟學是一以種“建模型”的方式,說明一個事件。也許,我們可以用這類模型,推測新冠肺炎對小島的衝擊會是什麼。

愛妳們的爸爸

經濟學概念與戰伏營

交易是經濟學裏頭重要的思維,牽涉到供給、需求和許多人性假設。有一篇文章「戰俘營裏的經濟組織」非常生動有趣, 作者 R.A. Radford 在二戰時被德軍俘虜到戰俘營。他詳細地描述了戰俘營裏的各種經濟現象:

1.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交易增加幸福感 – 在戰俘營裏,每個人得到大致相同的東西。戰俘們很快發現,在有限的供給和平均分配而言,送掉食物、香煙是不合理的,直接導致了不效率和浪費。不抽煙的人,可以拿煙去換取巧克力;不吃牛肉的錫克教徒可以換取果醬和奶油…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拿自己多的、或不喜歡的,換取自己需要的東西,就能夠增加幸福感。在戰俘營裏,流傳著一個「勵志故事」。有一位隨軍牧師,他手裏拿著一罐奶酪和五根香煙,在戰俘營裏轉了一圈。回來以後,他手裏就憑空多了一袋食物,而他原來手裏拿的那一罐奶酪和五根香煙,卻一點兒都沒少。這位牧師可不是什麽騙子,而是一位增加福利、創造幸福的商人。
2. 有市場就有價格,有價格就有波動,價格的波動就是投資的機會 – 在 1945 年的戰俘營裏,因為無法用錢幣,所有的物品和服務,是用香煙定價的。戰俘營裏的麵包,是由紅十字會在週一和週四提供的。麵包的價格,在發麵包的前一天晚上,當大部份人把面包吃完時,來到最高點。隔天麵包發下來時,又跌回了低點。被當做貨幣的香煙,也有「通貨膨脹」的問題。當牢里的香煙變多時,所有的物品都變貴了。而香煙的總數變少時,所有的物品價格又降低。還有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戰俘們把正常的香煙拆開重新包裝。他們在煙絲裏混入頭髪,也把香煙卷得比機器做得細,這樣一包煙 20 支在重新包裝後變為 25 支。

親愛的林瑋:

爸爸接著講投資理財的故事和想法。投資的範疇很大,舉凡房市、股市、貨幣、保險、石油、黃金、期貨、債券、定存、基金…甚至傳統的存錢籌資方式「跟會」,都可以稱得上是投資工具。那麼,這些投資工具,我們該如何選擇呢?

爸爸先介紹幾個投資相關的 term,一個是報酬率(或稱:收益率、回報率、投報率),如果你拿 100 元投資,最後賣出是 110 元,那麼你這一筆投資的報酬是 10 元,報酬率 10%。如果這筆投資耗時一年,那麼你的年化報酬率是 10%。報酬率跟通貨膨脹是相關的,一碗陽春麵今年賣 40 元,明年 42 元、後年 45 元…通貨膨脹率就是平均物價的上漲幅度,正常來說也是相同金錢購買力下降的幅度。如果你的投資報酬率,比通貨膨脹率還低,就表示雖然你的金額變多,但你總體購買力是下降的。反之則代表你的投資戰勝了物價上漲的幅度,你的總體購買力變強了。

第二個概念是風險,或預期風險。理論上,風險越高,報酬率應該增加,否則這個投資就沒人想做。市場上有個名詞叫無風險利率,可以是央行訂定的基礎利率、或是長期的國債利率。這是假設國家不會倒台,所以把錢放在長期國債是沒有風險的。假設這個年化利率是 2%,可以想見,其他的投資報酬率低於 2% 都不合理。因為你大可把錢放在定存或國債,在沒有風險的狀況下,賺到 2% 的報酬。2008 年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是指房市的次級貸款發生了問題。所謂次級貸款,就像是年薪 3 萬美金的小藍領,身上沒什麼錢,卻去買一套 90 萬美金的豪宅。普通銀行一算,他要不吃不喝 30 年才還得上本金,風險太高了,肯定不會借他錢。於是他找上次級貸款的機構(像房利美、房帝美)。由於風險很高,次貸機構用了很高的利息把錢借給了他。不幸的事,當房價大跌,人們付不出(或不願意付)貸款,連鎖反應導致這些機構倒閉,金融市場震盪、股市崩盤。

第三個概念是變現能力。以買股票為例,買進之後第三天,銀行會把錢從你的帳上提走,換取股票。然而,在某些時刻(市場的 term 叫漲停鎖死),想買股的遠大於想賣股的,這時就算你有錢掛漲停價買進也沒法買到股票。同樣的,賣股票時也未必容易變現,當股票跌停時,很多人想要賣,但買的人很少,不能成交的話,股票就賣不掉,錢就拿不回來。房市也是一樣,賣房子的時間通常很長,不見得想賣就能夠賣出。買方嫌這嫌那亂殺價,看房一次兩次再一次…你的資金變現能力就比較差。如果你隨時需要用錢,那麼你的選擇可能是銀行的活存或定存,變現力比較高。

第四個概念是週轉率。因為打房的關係,從買房子到賣房子,如果時間低於兩年,就會被抽取高額的奢侈稅,大部份人都會避免這個稅額。買股票就比較沒有這個限制,有些股票的信用戶,可以早上買進,上漲後當天賣出,這個術語叫做當沖。當沖的好處就是週轉率高,如果每天賺 0.5%,一年做 200 次,那麼你一年的報酬率可以達到 100% – 你的資金翻倍了。很多大的投資機構,使用電腦人工智慧高頻交易,一天的交易次數可以達到千次。據說美國目前的股市,有高達 70% 的交易是電腦程式主控的高頻交易。雖然每次交易的盈虧不多,但累積起來就很驚人。

好了,有了這幾個基本概念,我們就可以往下講「交易」。交易是經濟學裏頭重要的思維,牽涉到供給、需求和許多人性假設。有一篇文章「戰俘營裏的經濟組織」非常生動有趣, 作者 R.A. Radford 在二戰時被德軍俘虜到戰俘營。他詳細地描述了戰俘營裏的各種經濟現象:

  1.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交易增加幸福感 – 在戰俘營裏,每個人得到大致相同的東西。戰俘們很快發現,在有限的供給和平均分配而言,送掉食物、香煙是不合理的,直接導致了不效率和浪費。不抽煙的人,可以拿煙去換取巧克力;不吃牛肉的錫克教徒可以換取果醬和奶油…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拿自己多的、或不喜歡的,換取自己需要的東西,就能夠增加幸福感。在戰俘營裏,流傳著一個「勵志故事」。有一位隨軍牧師,他手裏拿著一罐奶酪和五根香煙,在戰俘營裏轉了一圈。回來以後,他手裏就憑空多了一袋食物,而他原來手裏拿的那一罐奶酪和五根香煙,卻一點兒都沒少。這位牧師可不是什麽騙子,而是一位增加福利、創造幸福的商人。
  2. 有市場就有價格,有價格就有波動,價格的波動就是投資的機會 – 在 1945 年的戰俘營裏,因為無法用錢幣,所有的物品和服務,是用香煙定價的。戰俘營裏的麵包,是由紅十字會在週一和週四提供的。麵包的價格,在發麵包的前一天晚上,當大部份人把面包吃完時,來到最高點。隔天麵包發下來時,又跌回了低點。被當做貨幣的香煙,也有「通貨膨脹」的問題。當牢里的香煙變多時,所有的物品都變貴了。而香煙的總數變少時,所有的物品價格又降低。還有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戰俘們把正常的香煙拆開重新包裝。他們在煙絲裏混入頭髪,也把香煙卷得比機器做得細,這樣一包煙 20 支在重新包裝後變為 25 支。

    經濟學講得是稀缺和交易,也有人說是需求和供給的問題。對人類來說,空氣、水和食物是生存所必須的。沒有空氣,我們數分鐘內就得死亡;沒有水,二三天就撐不住了;沒有食物,幸運的話應該可以存活十天。然而,空氣因為沒有稀缺問題,所以基本上不用付費就能得到。水的供給有時會受限,而食物就貴多了,雞肉豬肉牛肉的價格都不一樣。波動的方式也都不同。而投資要能賺錢,就是利用價格的波動,當價格低時買進,高時賣出,賺到價差。

    戰俘營裏的經濟組織是一個可以從小觀大的模型,對於理解貨幣、交易、價格的變化是個很好的例子。這篇文章並不長,有大陸人把這篇文章翻譯出來。爸爸附於信後,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愛你的爸爸


经济活动是社会组织的一个侧面,同群体生存的其他方面一样,任何战俘营中均可发现其踪迹。事实上,一个战俘物质享受水平的显著提高峭是依靠自身努力攫取生活必需品,或甚至奢侈品,而是通过商品、服务交换的经济活动加以实现,对于战俘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尽管交易规模很小,个人生活需要和愉悦也仅仅体现在诸如香烟、果酱、刮胡刀片、信纸等“微不足道”的商品上,但即使对已有三个月牢狱经历的战俘来说,理解个中产品需求的迫切性亦是相当困难,所以他们绝对不会是在“逛商店”。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强调,经济活动之于外部世界的重要性相比于战俘营社会要大得多。这里几乎没有生产,正如前述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获得与战俘本身的努力并不相干,关键问题在于交换和交换的媒介。战俘营当然不能和充斥熙熙攘攘的街道市场相提并论,却也绝非就是一家人围着饭桌进行惯常交易那么简单。

当然,诸如娱乐、游戏、文学理论旨趣及谈论“其他世界”等等,对正常社会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确实比战俘营社会要大得多。但是,若是由此也低估经济活动在战俘营中的重要性,那就是大错特错了。每个人都得到大致等量的生活必需品,个人偏好通过交易得以表达,舒适感也得以增加所有人都曾参与过交易这或交易那,而大多数人更是经常进行交易。

虽说,战俘营提供了简单经济的生动范例,它也许可以替代教科书所钟爱的鲁滨逊·克鲁索式经济,也可以简洁地呈现某些有趣且富于启发的经济假说,但本文认为其主要的意义却在于社会学领域。实际上,在一人全新社会中,观察经济制度和习俗的成长过程非常有意思,这个社会足够小并且简单细枝末节难以遮蔽基本模式,失衡变不能遮掩系统运行规律。但根本举还是在于这种经济生活的普遍性和自发性,它的形式并非出于自觉的模仿,相反却是对即刻需求和处境的回应。战俘营组织和外部组织的任何共同之处,都源自类似刺激引发了相同的反应。

以下的讲述力求简明扼要记述关键要点,同时又尽量易于理解。笔者曾身处的集中营名叫奥弗雷格 ,这种“工作由监狱当局付酬”的经济并不复杂。通常,战俘营关押的战俘人数在1200至2500之间,他们都被关在一个个独立而互通的平房里,每幢房子里大约有200人。每个小平房构成战俘营组织中的一个小群体,而平房内部又以房间为单位自愿联合,组成同吃同住的基本团体。

个人之间,各种消费品和服务的交易很活跃。大部分的食物交易都是以香烟或其他食物为媒介,香烟也就从普通商品上升为货币。货币存在但不流通,只有在偿还赌债时使用食堂中也只有少数物品可用它们来交换。

我们的供给包括监管当局和红十字会提供的食物配给(后者占大部分),内有罐装牛奶、果酱、黄油、罐装牛肉、巧克力、糖等等,当然还有香烟。分配到个人的供应品都均等,且定期分发。也有内装衣物、卫生用品和香烟的私人包裹,由于物件不同,“邮差”行为又反复无常,个人所得物品供给也就不再同一了。所有这些物品都成为交易和交换的对象。 战俘们很快意识到就有限供给和平均分配而言,送掉或者接受香烟或食物这样的礼物既非合意也无必要。“善意”发展成交易,成为更为公平的可使个人满足最大化的方式。

被捕后,我们被关在意大利的一人占卜转集中营内两个星期,每周可收到四分之一个红十字食物包。这时交易互换立马出现,且数量接着就成倍增长。交换起始于拼音而直接的物物交换,比如一个不抽烟的人将他配给中的香烟,给一个抽烟的朋友换取巧克力。不久,更为复杂的交换就渐渐普遍被接受了。当时浒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随军牧师,手里拿着罐奶酪和5支香烟在集中营走了一圈,回来时竟然拿着一整个食物包以及最初拿的奶酪和香烟。市场还远未完善。一两周内,随着交易量的上升,交换比价大致形成。原先锡克教徒用罐装牛肉进行交换,几乎可换到任何其他食物,现在他们坚持只交换果酱和人造黄油了。普遍认为,一罐果酱值半磅人造黄油加另外一些别的,而一包香烟与几盒巧克力等价,一罐腌渍的胡萝卜则几乎一文不值。

在这个集中营中,我们不能常到其他牢房去肉体血而也处处不同,巡游牧师的万古长青看来多半也有其真实之处。月末,当我们被押至此后固定的集中时,各种商品的交易已十分活跃,比价也亦众人皆知,而无须再一个个换算交易,不再用糖报罐装牛肉的价,而是直接用香烟定价即可。香烟成了价值标准。在这个集中营里,犯人们开始穿梭于各个牢房,高喊着他们的报价——“奶酪七支烟”,包裹分发完的几个小时里到处喧闹不堪。这个不方便的方法,很快被每一牢房新出的交易和拍卖布告牌所取代。布告牌上写着名字、房间号、所需商品和所供商品。交易完成后,再在布告牌上画叉去除。交易记录的分开和半永久性,使得价格人尽旨知,因此,虽然依旧存在着精明的交易者套利的机会,整个战俘营中的价格却是趋于统一。伴随着该制度的发展,每一个人(包括不抽烟的人)都愿意换取香烟,以期在另一时间和地购买其他物品。物物交换虽从未消失,但香烟已经成为标准货币。

市场的统一性和单一价的流行程度,直接与战俘营的组织及舒适度的变动相干。中转集中营通常混乱又不舒适,人群过度拥挤,没有人知道其他人住在哪里,也没有人费神去查清楚。这个组织太小,以致不能采用交易和拍卖布告牌这种方法,私人广告是最常见的形式。因此,中转集中营中存在着多个市场。据说,从一个牢房的一端到另一端,一听沙丁鱼的价格由原本的20支烟就小涨跌了2支烟。尽管意大利集中营的组织程度很高,我们被关押的第一个中转集中营的市场却以这种方式被分割成若干块。1943年秋天,我们被转到德国。在这个集中营——即位于巴伐利亚摩斯堡的集中营VIIA,大约有来自各国的五万战俘。法国人、俄国人、意大利人、南斯拉夫人可以在集中营里自由走动;英国和美国的战俘的活动范围则仅限于自己的狱所,虽然向哨兵贿赂些香烟,通常也会允许其中一两个人到其他狱所去走走。有人首次到有专门摊位、明码标价、有组织的法国交易中心时发现,咖啡精在好茶的英国人那里相对便宜若以饼干或香烟交换可得到一个调价一些有企业家头脑的人还以这种途径发了一笔小财。(顺便说一下,后来我们发现,大部分咖啡通过“线人交易”在慕尼黑的咖啡黑市上售得了罕见的高价,据说一些法国战俘已经存了一笔可观的货币。这也是我们平时封闭的经济,与外部其他经济世界为数不多的发生联系的机会之一。)

最终,舆论对这些垄断利润产生不满,因为并非每个人都能与法国人联系交易,于是同他们的交易逐渐被规范下来。每组床位被给予一个可提供食物品的限额,交易由具有垄断权且有信誉的英国战俘代表进行。同样的方法在同别处的哨兵交易中也有使用。由于这种交易都是按规定管制进行,保密性和合理的价格尤为重要,因而冒充的交易都破坏力也较强。

后来到德国的固定集中营中,那里存在最高形式的商业组织。除了交易和拍卖布告牌,商店作为公用事业也被筹办起来,它是由英国高级军官代表团控制的非盈利组织。人们将他们多余的衣服、卫生用品、食物存放在那里,直到它们以一个对香烟的固定比价出售。只有兑换为香烟,交易才能被接受,这里不存在物物交换,也不存在讨价还价。至少食物有标准的价格,而衣服则差别很大,其价格围绕由卖者和商店管理者协商决定的标准浮动,衬衫一般报价80,根据质量和年龄可从60到120上下浮动。商店为使得持有少量食物存货,人们积存红十字会分发的香烟,作为贷款投放为商店的资本,而首批交易时所得的小额酬金就作为酱的偿还。这样香烟完全获得货币地位,市场也几乎完全统一了。

由此可见,即使没有劳动或生产,市场仍可存在。英国红十字会(B.R.C.S)可视为是教科书中提到的“神”,而交易的物品——食物、衣服、香烟——则是源于上天馈赠。不考虑这些,也不论资源是大致平均分配的,市场就这样自发运行起来了,价格也由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给出。这一事实显然很难与劳动价值论一致。

实际上,这里存在劳动力市场的雏形。甚至当香烟不再稀缺,依然会有一些不幸的人,愿意提供服务以获取香烟。洗衣工愿以2支烟的价格洗一件衣服。擦洗、熨烫军装并临时租借一条裤子,则需12支烟。一张不错的蜡笔肖像要价30支烟,或一听“Kam”.裁减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也各有其价。

也有人提供企业家式的服务。一个咖啡摊主经营茶、咖啡、可可,每杯2支烟,他按市场价购买原料,并雇用劳动力悼念燃料、烧火,甚至实际上有时他还雇用特许会计师为他报务。蓬勃发展过后,他因野心过大而损失惨重,卖掉了几百支烟。如此大规模的私人企业在集中营实属少见,但中间商和专业交易员却屡见不鲜。那个意大利随军牧师和在摩斯堡首度与法国人交易的人就是明证。市场越是细分,价格公示就越不完全,继而价格就越不稳定,这些交易员可操作的空间就越大。某人通过从锡克教徒那里购买肉片,并向他们出卖黄油和果酱,很好利用了自己通晓乌尔都语 这一知识优势。当他的业务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人们逐渐进入这个贸易领域。尽管最终能和印度人“联络”仍然是很有用处,因为语言障碍便交易进行得不十分顺畅,但印度帮中的价格还是变得同其他地方的价格大致相同。一些人成为这种印度式交易的确行家,买卖食物、衣服,甚至手表。中间商为自己交易,也有拿佣金替他人交易。人们怀疑存在价格联盟和协议,而商人们确实有合作,他们也不欢迎新加入者。不幸的是,笔者对这些人的运作方法知之甚少,舆论敌视他们,专业人士往往又不好交际。

一商人在物品短缺期还经营食物和香烟,因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小心保存的原始资本大概为50支烟,在发放配给日用这些烟买些配给物,而后在下一次发放前价格上涨时卖掉它们,通过价格差他也能获些小利,每一个交易与拍卖布告牌他一天都要看好多次,仔细比较供需商品的每个价格差。价格、市场与收到香烟包裹的人名单这类知识,他都能如数家珍。通过这些途径,他会常有抽烟,这是他的利润所得,而原始数额仍旧完好如初。

糖周六发放。大概周二,我们中的两个人常去找山姆做买卖。由于是老顾客,他会预付给我们尽可能多的香烟,并将交易记录在册。周六早上他把空的可可罐放在我们床上,等待接收配给,下午再取走。圣诞节时我们想弄本日历,但山姆没能拿到。当糖的价格下跌时,他所剩的也就是一些黑糖浆了,在这种疲软状态中,他再也无法承受包裹的突然运抵,和随之产生的价格波动。他的所有资本都预先垫付进去了。下周二,我再去,他已停业。

许多或是大多数交易中,都有这样那样的信用存在。山姆原则上是先付购买未来分配的糖,但是很多买者,无论现货还是期货交易,都会赊账。价格自然因交易条件不同而有差异:一份糖浆配给当下付款4支烟,而下周将是5支烟。并且,期货市场上,“现货面包”与“周四面包”则完全就是两码事了。面包周四和周一发放,分别是四天和三天的配给量,到了周三和周日晚上,一顿晚饭的功夫,每一份配给都已至少涨1支烟,从7支涨到8支。有个人总是会节省一份配给,最高价是出售,提供“现货面包”使其能在许多低于1支或2支烟出售,或根本无法出售的“周一面包”中脱颖而出。这样,周日晚上他就总有烟抽了。

香烟货币:

尽管香烟作为货币多少有些怪异,但它们却执行了金属货币的所有功能:作为计价单位、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并也具有金属货币的部分特征。香烟相当均一,也可长时间保存完好,散烟适合小额交易,而整包烟又可用于大额交易。另外,香烟却也易剪断或捻湿,在手指间卷动时,烟草也会掉出来。

格莱欣定律也适用于香烟。就抽烟本身,一些品牌的香烟会比另外一些更为浒但作为货币,香烟都一样。结果,赎买者多使用质量差的香烟,商店中也难见名牌烟,例如切厅曼一号(Churchman’s No.1)香烟就很少用于交易。曾有一时,利用烟斗中的烟丝手工制造的香烟,也开始流通起来。红十字会以25支烟一盎司烟丝比例改发烟丝,这一比例成为交易的标准。但是,一盎司烟丝可做成30支手工香烟。自然,人们将机制香烟拆成烟丝成重卷,最终“真烟”从市场上消失。手工卷投影香烟不再同质,按它们报价就不再安全了,接受每支香烟这下都要经过检验,过细的烟会被拒收,或者被要求补足量。这段时间,我们承受劣币带来的所有不便。不管是用于买东西还是收到付款,机制香烟一直普遍被接受。正是这个内在价值,孳生其作为货币的主要缺陷。金属货币中此弊端——非货币性的需求非常强烈——也同样存在,但却小得多。结果,我们的经济一再受通货膨胀和紧缩困扰。当红十字会有规律地,每星期按人头发放50或25支香烟,人们保有相当储备时,香烟极好地履行了其货币职能。但是,当配给发放中断,储备也很快告罄,价格就下跌,交易量萎缩,交易渐渐回复到物物交换形式。新货币的突然注入,会使通货紧缩趋势周期性地得到缓解。一年中,私人包裹有一时没一时地到来 ,只有每个季度红十字会得到运输配给时,才出现在大量供给。成百上千的香烟会在两周之内运抵集中营。价格飞涨,而后又开始回落。起初很慢腾腾,随储备用尽,下降速度逐渐加快,直到下一个高峰期的到来。我们经济中的大多数问题,都可归因于这种根上的不稳定

价格波动:

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很多,最强烈也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上一段中描述的周期性通货膨胀与紧缩。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主要爱香烟发放的影响,同时一定程度上也爱食物供给影响。早期曾有一时,在私人包裹运到之前,个人都无储备,香烟和食物每周一发放。香烟的非货币性需求巨大,且其弹性小于食物的需求,因而价格每周上下波动,周日晚之前价格都一路下跌周一早上陡然上涨。后来,很多人持有储备,每周发放便无这样的效果,因为发放量只占可得问题的一小部分信用让那些没有储备的人们,也能在整个风起云涌满足其对香烟的非货币性需求。

一般价格水平也受其他因素影响。新押解到的战俘,众所周知他们饥饿非常,这会抬高价格集中营附近地区密集的空袭,将提高对香烟的非货币需求,加剧通货紧缩。或好或坏的战争消息当然也有影响,席卷战俘营的乐观、悲观情绪波动,也会在价格中得到反映。这一年三月,早餐前会传言包裹和香烟即将运到。十分钟内,我以4支烟的价格卖掉了一份糖浆(此前,3支烟的报价还无人搭理呢),许多类似交易也如此进行。到十点,谣传被否定,其后当天糖浆每份价格降为2支烟,甚至都无人问津。

价格结构的变化,比一般物价的改变更有意思。德国或者红十字会包裹物品供给的改变,会提高一种物品对其他物品的相对价格罐装燕麦片曾经稀有,是很多人希求的奢侈品,但1943年后就变得再普通不过了,其价格也就大跌。天热时对可可的需求下降,对肥皂需求则上升。新的食谱也会在价格中得以反应:葡萄干和糖能制成一种烈酒,这一发现对干果市场产生长久影响。浸式电热水器的发明,使茶叶成为德国集中营中的畅销品,而在意大利恰恰相反。

1944年8月,食物和香烟的供给均减半。既然等式两边同等程度地改变,便不会有预期的价格变动。但事实并非如此:对香烟非货币性需求的弹性,远小于对食物需求的弹性,进而食物价格略微下跌。然而,更重要的是,价格结构改变了。曾因加拿大黄油和柑橘的供应充足,而几乎无人问津的德国人造奶油和果酱,现在也派上用场了。巧克力广受欢迎很是畅销,而糖则价格下跌面包价格上涨,许多面包换香烟的惯常合同被除数取消,几周后面包配给削减更是加剧此局面。

1945年2月,人们发现,押送配给物车辆的士兵,薄拿一条面包来换得一盒巧克力。知道内情的人,开始出售面包购买巧克力,而在那严重通货紧缩时期巧克力几乎没有销路。面包,大概值40支烟,价格小幅度下跌巧克力价格从15支烟逐渐上涨。面包供给还不足抹平两种商品的相对价差,但这种趋势却是毋庸置疑的。

当食物包配给关闭时,德国人造黄油替代了加拿大黄油,自然影响它们的相对比价人造黄油价格上升,加拿大黄油价格下降。类似地,两种品牌的奶粉,此前质量上一直有差别,因此每罐价格也相关支烟。但是,随着便宜奶粉的替代面愈来愈广,其相对价格也就相应提高,两种奶粉价格趋于一致。

任何条件的变动,都既影响一般物价水平,同时又改变物价,此类证据已是不胜枚举。正是后面这种现象,拆毁了:“计划经济”。 纸币——罐装牛肉马克:

诺曼底登陆前后,食物和香烟供给充足,生意兴隆,战俘营弥漫着乐观的情绪。娱乐委员会认为此时是开办餐馆的好时机。餐馆出售食物和热饮,同时有乐队演奏及多姿多彩的节目上演。早些时候,公开和私下的试验已作了良好铺垫,演出呈现方式和餐馆谋划都很成功。食物按市价出售,微薄的利润捐给储备基金,用以贿赂德国人以获取战俘营小剧场需要的化妆油彩和其他必需品。最初饭食是用香烟购买,但这意味着整个计划易受到周期性通货紧缩的冲击,另外嗜烟者对该计划也可能不大感兴趣。计划完满成功,完全有赖于以正常方式提供的食物货源充足。

为了增大交易量和便利交易进行,刺激供给方和消费者,进而也是为了避免通货紧缩带来的最坏影响,商店和餐馆筹划了一种纸币。商店代表餐馆用纸币购买食物,纸币和香烟一样在餐馆或商店都江堰市接受,而后纸币再回流到商店去购买更多的食物。商店充当了发行银行的角色。纸币百分之百由食物做担保,因此又被称为罐装牛肉马克。罐装牛肉马克百分之百有食物担保。这里也就不存在过度发行,不像正规发行银行却常常可以这样做。因为人们预料到不远的将来战俘最终会被遣散,随即所有的罐装牛肉马克将被除数赎回。

最初,一罐装牛肉马克值一支烟,不久两者在餐馆内外自由流通。报价时可以自由选择使用罐装牛肉马克或香烟,有一段时间,罐装牛肉马克甚至有替代香烟作为货币的迹象。罐装牛肉马克与食物绑定,但却不盯住香烟:它按食物比价发行,比如,45罐装牛肉马克一罐牛奶等等,食物罐装牛肉马克的价格,可能而且确实随军香烟的供给而变动。

餐馆繁荣时,这个计划很是成功:餐馆大量买卖,所有食物都可交易,价格也很稳定。

8月份,食物和香烟的配给都减半,战俘营还遭到轰炸。餐馆歇业了一段时间,食物的买卖变得十分困难。即使当餐馆重新开业食物和香烟的短缺仍在加剧。人们不愿意将这些珍贵物品换成纸币,也不愿用其交换诸如小吃、茶叶等奢侈品。适合餐馆出售的食物种类锐减,干果、巧克力、糖等等充斥商店,而餐馆却又不能购买物价水平和价格结构也都变了。一罐装牛肉马克跌到五分之四支烟,并继续下跌,除了餐馆,别处不再接受它。人们纷纷抛掉罐装牛肉马克,它不再可转换成香烟或受欢迎的食物。香烟重新建立起它昔日的地位。

但是,整个罐装牛肉马克系统是运行良好的!伴随着日渐严峻的食物短缺餐馆在新年时关门了。盟军愈演愈烈的空袭,使得漫漫长夜漆黑一片,罐装牛肉马克只能在餐馆的残存部分——咖啡吧使用,或购买商品中一些不受欢迎的食品,而食品所有者也已准备好接受这些纸币。最终,用咖啡或糖干,所有纸币持有者全部得到全额偿还。在罐装牛肉马克全盛期,已经用其购买香烟或有价值的果酱、饼干的人,对因选择受到限制而遭受损失颇感不平,其实他们的实际市场价值却没一丁点损失。

价格决定:

伴随这一计划,人们决定尝试计划经济、确定价格。卫生官员长期以来渴望能控制食品交易,担心一些人出售过多食物会有害于他们的健康。通货紧缩波动及它们对价格的影响,所有人都觉得相当不便,对于必须持有存货的餐馆来说,更是相当危险。另外,除非罐装牛肉马克能按面值交换成香烟,否则它几乎没可能取得信赖,也无法当作货币使用前文已解释,罐装牛肉马克对食物的比价总是固定不变,但食物与罐装牛肉马克对香烟的比价却总在变动。 现在由英国高级军官支持的商店,也加强了对其内外价格的控制。迄今,商店里待售食物都有蕨价格店外价格与这个指导价大体一致,但围绕其上下却有可观浮动虽然商店里买卖可得到一个好价钱,但按这种基准价买卖可能会迟缓些,店外交易则活跃些,价格也低一些。(如果店外交易价位更高,商品会从商店中撤出,直到基准价上涨。但是,这个价格变动缓慢,也正是由于稳定性这一目的,它不能紧随军市场变化而调整商店控制着交易和拍卖布告牌,偏离基准价5%以上的广告报价,都将很可能被除数商店管理者擦去。因为,未经授权的交易为管理者和舆论所不容,人们亦非常支持公平且稳定的价格。(基准价部分源于市场数据,部分也听取了卫生官员的建议。)

真实基准价很成功,餐馆作为一个大买空卖空家,可以将价格稳定在此水平,舆论和5%可随的浮动幅度也有一定帮助。但随着8月份配给削减和价格结构的改变,价格水平下滑基准价就显得过于刚性了。由于没有预期到通货紧缩,真实一直固定不变的基准价也缓慢下调,但是由于罐装牛肉马克的原因,新价格区间下,尽管此时市场上价格结构已改变,商品相对价格还依旧维系,餐馆的调节对冲职能也亦复不再。随着通货膨胀和紧缩的波动,基准价格区间也上下浮动了几回,但却几乎没能调整适应价格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广告从布告牌上擦去,没有授权价格的黑市交易猖獗。最终,舆论开始反对基准价,管理者也放弃抗争。在最后几个星期,严重的通货紧缩善前所未有,价格急速下滑。基准价格区间不再存在,供给和需求独自不搭调地决定着价格。 舆论:

如果有关交易的舆论模糊易变,则往往也只是流于口头上说实际作用,将其一般化作为指导更是困难重重、相当危险。少数派认定交易并非必要,因为它带来不良风气,偶尔的欺诈和种种诈骗手段就是明证。某些交易形式则更易受到指责,同德国人交易被许多人批评。红十字会发放的卫生用品因供应很少,只有在确实需要时才会发放,法令和舆论都坚定不移一致同意禁止其交易。过去有一时候,当听说嗜烟者中许多人营养不良,发放的德国配给物也就不允许买卖的,因为病号将加重医院已经枯竭的食品储备负担。然而,尽管某些行为被指责为反社会,交易仍在进行,几乎集中营中的每个人都倍感此举的好处。

有关中间商和价格的舆论更是有趣得多。总的来说,舆论对中间商存在敌意。人们对其作用,及试图将买卖双方集合起来的努力视而不见,利润不再被看成是劳动的回报,而是钻营的结果。尽管他们的存在事实反驳了人们的观点,但考虑到商店和交易拍卖布告牌,人们认为中间商是多余的。只有当他们乐于提前支付糖的价款,或购买现货以对冲未来销售时,人们才会欣赏。在这些例子中,风险因素对所有人都是显而易见,人们认为便利服务确应得到回报。最不爱欢迎的当属有点垄断色彩的中间商,比如与配给运送车司机有联系的人,或是利用其懂乌尔都变速器进行交易的人,人们还指责中间商群体压低价格。尽管舆论如此,大多数人自学不自学地,于此时或昝都同中间商进行过交易。

人们普遍认为,每样物品对香烟都有“公正”的比价。尽管难以解释该公正价格如何估算出,其在不同的战俘营不尽相同,几乎没法解释,但却似乎又人尽皆知。它的最佳定义是,当香烟充足时,物品能卖个好价钱时的价格公正价格变化很慢,它不受短期供给变化的影响。虽然舆论可能听任对公正价格的偏离,但强烈不满情绪滋生却是再平常不过了。“公正价格”没有比这更令人满意的解释。尽管每个人都知道它是什么,但却没有人能解释清楚它为何如此。

只要价格因香烟短缺而开始下降,抱怨就会四起,特别是针对那些拥有储备的人,或低价购买者。以低价交易的商人饱受批评,他们的活动被视为黑市交易。每一短缺时期人们都无休止地讨论“不抽烟的人是否应该得到香烟配给“这一极具争议的问题。不幸的是,正是这些不抽烟的和持有储备的,以及受人们憎恨的中间商们,非常容易渡过难关。 毫无疑问,是舆论使价格固定计划广受欢迎,也使其取得巨大的成功。有几次,也正是公众舆论支持,基准价下调才得到拖延。通货紧缩开始的标志是一段时期交易萎缩,价格没有变化但无人购买。接着,黑市价格下跌那里交易复苏。即使基准价得以修改,商店中交易量依然不大。舆论被残酷的市场事实否决。

看似古怪的诊所却被担出来为固定价格辩护。基准价通过某种方式与所供食物的热量值相联系:因此有些被高估了,却从未以此高价出售。有人辩称:不是每个人都有私人香烟包裹,由此,1944年的夏天,价格很高贸易很活跃时,只有那些幸运的富人可以买入。这对只有少量烟的人不公平。在接下来的冬天,价格下跌时,价格应该被固定在高位,以使在夏天享受生活的富人付出更多的香烟。人们忽略两个事实:那些在夏天把商品卖给富人的仍在享受生活,冬天也总有人愿以低价出售商品。每晚八点——盟军空袭时熄灭了所有的灯,人们便激烈地争论这些观点。但是,价格依旧随着香烟供给而变动,并不依从道德伦理保持不变。

结论:

1944年的夏天,本文所描绘的经济组织,不仅相当精致而且运行也非常平滑。随着8月份配给削减和通货紧缩到来,价格下跌。9月和12月香烟包裹运抵时,价格本已止跌回稳,其后又再次下跌。1945年1月,红十字会的香烟供给断绝,价格继续暴跌。2月食物包供给耗尽,萧条暴风雨般来临。食物十分短缺,几乎都不用来满足香烟得非货币性需求。洗衣房停业,或仅为英镑或RMk.s工作。食物和香烟以闻所未闻得英镑高价出售,参观成为了记忆,罐装牛肉马克也只是一个笑话。商店空空荡荡,布告牌上充斥着无法接受的香烟要价。物物交换数量增加,占据了小额交易的很大比例。这是笔者所经历的第一次长时间严重的食物短缺,它引起了价格结构的再次变化,部分地也是由于德国配给物不易分割。人造黄油逐渐贬值,直到仅能交换一份糖浆。糖价暴跌,只有面包保有起价值。几千支香烟(商店的资本)被分发,却无任何显著效果。少量的包裹和香烟发放,例如每人六分之一个包裹和12支香烟,使得货币价格复苏、交易繁荣,好消息从西线传来时,更是如此。然而总体状况还是未能改变。

到1945年4月,经济领域中混乱取代了秩序:买卖困难,价格不稳。经济学被视为是在无限相互竞争需要中,配置有限资源的学。4月12日,美军步兵30师进驻集中营。富足时代到来,也证明了这样的说:资源无限时,经济组织和经济活动是多余的,因为每一种需求都能被毫不费力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