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與現實的職業選擇

選擇本身沒有對錯,畢竟我們不是神,不能知道選擇之後的所有發展。有些選擇造成的結果是先苦後甘,有些先甘後苦,在蓋棺論定之前,很難分辨選好選壞。爸爸倒是覺得,決定事情成敗的關鍵,往往不是選擇哪一條路走,而是選擇之後,面對事情的態度。很多人,面對選擇的時候,要嘛拖著不決定,要嘛勉強做了決定,卻又心猿意馬,選哪個怨哪個,活在無止盡的後悔與抱怨中。爸爸認為,我們面對選擇的時候,應該用 PPAP 的方法,先收集資料,然後靜下心來,做出一個「無悔」的決定。記得 PPAP 嗎? 前面兩個(實際上是四個) P 就是幫助你做決定的。例如,你想當物理系的教授,你可以去調查,物理系教授的工作量、工作內容、薪資福利、國內外的人才需求、競爭狀況、行業的未來性等等…然後你想像你自己在三十歲、三十五、四十歲的時候,身為物理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當上正教授的樣子…你問你自己,這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如果是,那麼就可以無悔地選擇這條路。

尼采的幾句話,爸爸很喜歡,應該是出自查拉圖斯特如是說:「我學會了走路,從此就讓自己奔跑;我學會了飛,從此不需別人推動也能翱翔;現在的我輕鬆自如,飛翔俯視下方;現在的我,有一個神明在我內心跳舞。」

親愛的林瑋:

上個禮拜爸爸分享了過去工作上的一些情況。你知道,爸爸通常會把寫給你的信,轉寄一份給奶奶和大伯。這樣如果他們有其他的想法或補充,也可以讓你做為參考。大伯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未來的你,想要從事什麼工作?

爸爸想到一本書,是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月亮我們知道,便士是英國最小的錢幣單位,100 便士等於一英磅 (約折合台幣 38元)。所以六便士大約等於台幣 2 元。這本書前一陣子在 Amazon Kindle 特賣 RMB 0.99,爸爸就下戴了軟體,並買了電子書來看。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寫出了法國畫家高更的故事。高更是後印象派的畫家,與梵谷、塞尚合稱「後印象派三大巨匠」。高更原本從事股票經紀人的工作,家庭美滿收入優厚。然而,在他四十歲的時候,接觸到印象派的畫作。他開始瘋狂地追求他的藝術夢,捨棄了股票事業與美滿的家庭。他先在巴黎住了幾年,窮困潦倒的他,後來到了南太平洋的島嶼(好像是大溪地…爸爸不很確定)。他過著像野人般的生活,在島上的部落作畫。最後貧病交加、客死他鄉。跟梵谷一樣,他的作品是在他死後,才被人們發現與驚嘆。

追尋藝術理想的高更,是個離經叛道、我行我素的人。他跟梵谷曾經在法國南部同住在一個屋簷下(梵谷在他兄弟的資助下,生活過的比較優渥)。他們常常一起作畫、吃飯、喝酒,並爭辯不同的藝術觀點。二個月後,梵谷割下了自己的左耳(所以,交朋友要小心…),高更就離開了。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這月亮和六便士基本沒有出現在故事裏。爸爸猜想,月亮表達的意義,是一個人內心的理想世界。這個理想世界,常常在午夜夢迴時出現,但伸手遙不可及。而六便士,就是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世俗、可能是誘惑、也可能是對理想的妥協…「滿地都是六便士,他抬頭卻看見了月亮。」

理想與現實,其實未必不能合在一起。我們常說:「選你所愛,愛你所選。」如果說物理就是你所喜歡的,那麼你大可好好往下走、往深走。物理這門學科,在先進國家裏,是很重要的基礎科學。我們的 5G 通訊和半導體,在進入奈米以下的領域時,傳統的機械、化工已難以解決分子、原子間的問題,必需應用最先進的物理與化學方法。再說,爸爸覺得,做個教授在大學裏教書也是個蠻不錯的職業選擇。

上次你曾說過,做程式員這件事。爸爸必需說,寫程式的確很有成就感。你花幾天時間把 Use Case Diagram (個案圖) 弄出來、畫出物件圖、關聯圖,拉幾個介面,理一理資料庫就差不多了。但是,在資訊系統的一代代進步下,現在寫程式是越來越簡單了。而且麻煩的是「後發者」更具有優勢。很多老牌程序員,很會寫 C++,很會用 java,但 python 的流行,使得老資格的 C++ 程序員,不如一個剛畢業不久,精通 python 的小朋友。就算他們都蠻會用 python,老資格的程序員薪水高,相比起來,企業主不如找小朋友更為划算。進入一個行業越久,理論上,應該建立一個進入障礙,讓你比別人強,也更值得別人花高薪請你。這在企業上的術語,叫做護城河。做為一位程序員,你得在現行公司使用的程式語言中,不斷貢獻程式碼。然後,在下班的時間,自己學習新一代的程式語言。不這麼做,當公司的程式改用新語言時,你就會是第一波走路的老員工。所以你會看到,很多軟體公司的員工,都超級年輕。是的,年紀大了,學習不夠快,老闆就會讓你走路…

當然啦,寫程式也不一定就會中年失業。爸爸覺得,不遠的未來,所有人都應該學會寫程式。下幾代程式語言,一定會比現在的 python 更加容易。各式各樣的物件、演算法、人工智慧的模型,都可以隨手抓出來,經過簡單的編譯就可以符合個人的需求,然後立即應用在你隨身的服務機械人。就是因為寫程式越來越容易,所以,也許不是一個很好的職業選擇。

當理想與現實不能兼容時,那當然是先選擇現實,先能活下去再說。打好一些基礎之後,咱們再往理想靠近…爸爸認識許多四五十歲創業的人,他們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也有充裕的資金和人脈,加上小孩大了,也更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其實也蠻不錯的。

選擇本身沒有對錯,畢竟我們不是神,不能知道選擇之後的所有發展。有些選擇造成的結果是先苦後甘,有些先甘後苦,在蓋棺論定之前,很難分辨選好選壞。爸爸倒是覺得,決定事情成敗的關鍵,往往不是選擇哪一條路走,而是選擇之後,面對事情的態度。很多人,面對選擇的時候,要嘛拖著不決定,要嘛勉強做了決定,卻又心猿意馬,選哪個怨哪個,活在無止盡的後悔與抱怨中。爸爸認為,我們面對選擇的時候,應該用 PPAP 的方法,先收集資料,然後靜下心來,做出一個「無悔」的決定。記得 PPAP 嗎? 前面兩個(實際上是四個) P 就是幫助你做決定的。例如,你想當物理系的教授,你可以去調查,物理系教授的工作量、工作內容、薪資福利、國內外的人才需求、競爭狀況、行業的未來性等等…然後你想像你自己在三十歲、三十五、四十歲的時候,身為物理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當上正教授的樣子…你問你自己,這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如果是,那麼就可以無悔地選擇這條路。

尼采的幾句話,爸爸很喜歡,應該是出自查拉圖斯特如是說:「我學會了走路,從此就讓自己奔跑;我學會了飛,從此不需別人推動也能翱翔;現在的我輕鬆自如,飛翔俯視下方;現在的我,有一個神明在我內心跳舞。」

爸爸希望你,既然選了物理這條路,那麼早一點開始思考你未來的職業選擇 – 去收集足夠的資料,做出無悔的選擇。然後,找到你的榜樣、領路人和訓練員。你可以提早做出佈局,以便將來在職場可以走得比別人順利幾分。你說是嗎?

愛你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