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公司?

2018 農曆春節時,幾位要好的同事相約聚餐。在吃吃喝喝的時候,同事們各自分享了他們投資的心得,包括投資了哪家公司、為何買進、現值與盈虧等等…當同事們忙著探聽各種小道消息時,有位年輕的同事問我,到底什麼是「好」的公司?

也許我們該限縮這個題目,將「好公司」設定在「適合投資的好公司」。因為大家都知道,「適合上班的好公司」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未必適合投資。而「適合併購的好公司」以及「適合與之作生意的好公司」,應該也不會相同…

在「企業財務策略」(華泰文化)一書中,對於什麼是「適合投資的好公司」有一些說法,首先是要有好的產品,這產品能夠符合企業的策略意圖和目標;然後是要有好的事業,這指的是一套好的營利模式,把產品換成現金(或資產)。若營利模式不佳,那麼就像擁有千萬用戶,但仍不支倒閉的眾多公司一樣,無法創造價值。有了好產品和好事業,如果經營管理能力不佳,或財務策略失當導致跳票,也將讓投資者承受損失…最後,也許是我們身為投資人最關心的,這個好公司會不會是個好投資? 如果高點買進之後,股價長期低迷,發放的股利也無法償還股東的損失,那,對投資者而言,還會是個好公司嗎?

身為公司的股東,獲利方式通常有兩種,一是來自於股價的上漲,專業的說法是「資本利得」,另一種方式則是來自於股利的發放,也就是所謂的「盈餘分配」。事實上,身為小股東的風險是很高的。股價是否上漲,通常是被市場(或作手)所左右;而盈餘分配,也是公司高階主管,提報董事會後「喬」出來的。這兩種獲利的方式,通常跟小股東沒半點關係。小股東住進套房(股價被套牢)還算是好的,至少有個再次上漲的夢可以做做,然而若是公司經營發生問題,到最後清算的時候,小股東通常也只能血本無歸…

一般講到「風險」,就得講講「報酬」。專業上的講法,是「預期風險」和「必要報酬」所呈現的線性關係。當我們投資於「預期風險」很高的行業,我們需要獲取更高的「必要報酬」來補償我們承受的風險。每位投資人,因為他們所擁有的資產、所在的年齡、對於市場的了解程度不同,而會有不一樣的風險承受的能力,所以對於不同的投資人,「適合投資的公司」也未必相同。甚至有些較為專業的投資人,會為自己的投資組合,做出風險與報酬的規畫。專業的投資組合,可以由高低風險與資產的動態分配,讓投資組合的平均風險與報酬,符合自己的投資屬性與效益。

對於一般小股東投資人,我的建議是:
1. 找一個自己熟悉的產業 – 比較能夠知道產業的發展和動向
2. 公司的股本要夠大 – 比較不易受到股市作手的操弄
3. 過去三至五年獲利能力是穩定的 – 當然,最好是穩定上升
4. 公司的產品不要太複雜 – 跨足多產業的公司,因為難以被估值,所以通常無法得到市場公平的對待
5. 公司的價值被低估,以利我們逢低買進 – 這個嘛…我們後續會討論如何估計公司價值,到時再談…
6. 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公司的執行長,是否是具有高能力、高誠信的專業人才 – 財務報告是有操作的空間,經理人的能力與誠信,我覺得是買進公司股票最重要的參考指標。

一代拳王與投資

選擇的公司,至少要具有幾個特性:

1. 我們懂的行業,並且此行業處於長期前景看好的上升趨勢。
2. 企業專注於本業,不亂投資、不複雜。具有好的競爭優勢,像是品牌、品質,或是掌握了關鍵的原料、技術、通路。最好是行業的老大,或是競爭者不太多企業。
3. 產業最好處於經常性的消費而且收款容易。像是飲料,三不五時喝一瓶、絲襪需要常常買、球鞋數個月、手機兩、三年、電視和洗衣機可能五、六年、汽車十年、太陽能電廠至少要持續二十五年…
4. 企業主具有強的理性邏輯思維、品性好、說到做到不沾花邊、對股東坦誠、管理能力夠、團隊的執行力佳。表現於財務報表,會是穩定成長的業務和毛利率(具有持續穩定的經營歷史)。
5. 財務上的重要指標,要看連續數年的淨資產回報率、損益和現金流。再往細看,要分析營收變化、成本變化、庫存變化、利潤等等…要想辦法試算出公司的市值。
6. 注意企業發佈的新聞,要跟財務報表連結,看企業能夠對自身產業,有強的預測和執行能力,也可以看出是否有炒作自家股票的行為。

親愛的林瑋:

​ 既然你想多了解股票,那麼爸爸就寫一寫股票和公司經營的想法。我們今天談談如何分析、選擇好公司,下週聊聊進場和出場時機。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可以從台灣股市的歷史,看看是否有跡可循。爸爸先介紹過去台灣的股王:

1989 年,國泰金:當時台灣股市火熱,國際熱錢湧進。台股由金融股領軍,國泰金身為台灣第一大壽險公司,創下 1975 元的天價,買一張股票就要接近 200 萬。然而,就在隔年,股價下跌到 200 元,爸爸看了今年 7/5 的股價是 42 元。

1997 年 華碩:那時台灣電子業正起飛,尤其是電腦產業。國外在 Intel、微軟、IBM的帶動下,國內華碩、Acer 打出主機板和自有品牌個人電腦。整個電腦週邊都欣欣向榮,華碩股價大漲至 890 元。然而,除了產業飽和,創新不足、市場萎縮外,在智慧手機和平板的夾攻下,華碩的股價一度殺到 29 (2009 年)。不過歷經幾次的大改革,把生產和代工獨立開來,今年 7/5,華碩股價又站回 220 元。

2000 年,威盛:創辦這間公司的人是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女兒王雪紅,她還成立了另一個後來的股王宏達電。威盛是做 IC 設計的公司,當初 Intel 生意接不完,外包了部份生意給威盛,後來威盛越做越好,股價來到 629 元。不久後,當威盛的設計能力突破,挑戰到 Intel 的權威時,Intel 下了重手告威盛侵權。這故事跟中美貿易戰一樣,有個 Thucydides trap – 修昔底德陷阱,是古希臘歷史學家 Thucydides 發明的。他認為,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協,使得戰爭不可避免。然後,準備不足的威盛輸了,股價最低來到 4 元。

2003 年,聯發科:也是 IC 設計公司,剛開始做電腦音效、網路 IC,後來手機市場起來,聯發科打入了山寨機市場,主攻通訊功能,股價一度來到 783 元。這家公司一直在追上市場最前緣、設計最先進的 IC。目前華為也使用部份聯發科的 IC,股價雖曾經跌到 200 元以下,但現在已重新站回 300 元。

2006年,益通:是做太陽能電池的公司。當時在政府政策支持綠能,美國、德國和中國大陸又積極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股價最高曾來到 1300。也在那個時候,台虹發展太陽能背板,這個產品一度是公司賺錢的主力。後來太陽能的效率一直沒法增加,發電成本遠高於核能、火力。加上這種太陽出來才有電的不穩定因素,導致發電的比例只能在 15% 以內。去年大陸對綠能發電的補貼大縮水,很多曾經的市場大咖陸續倒閉。這種產業環境下,我們公司只好把產線停了,廠房想辦法出售。益通目前股價只剩 2.5 元。

2009-2011 年 宏達電:智慧型手機的先鋒,開創了台灣第一(可能也是當時世界第一)的智慧手機品牌 HTC…股價一度來到 1300 元。不過,後來被三星、蘋果、華為、小米…陸續超越,手機業務一蹶不振。雖然推出 VR 新產品,不過叫好不叫座。今年 7/5 股價是 37 元。

2012/14/15 大立光:也是智慧手機概念股。手機的照像功能越來越強,做掉了傳統的單眼相機。大立光因為手機鏡頭模組的競爭力,拿到了絕大部份的高階市場。股價最高來到 6000 元,目前智慧手機雖說有些退燒,但手機鏡頭越來越多顆,大立光股價最近仍然有 3000 元以上。

以上列舉的台灣股王可以看出幾件事,那就是時代和趨勢。台灣股市剛開始的時代,是以金融業為主體,建設城鎮、馬路、電線電鑬等等基礎建設。然後電子業、科學園區開始成型,從主機板到電腦組裝行業,領軍的企業是華碩、宏碁。接下來半導體產業形成聚落。從 IC 設計、製造到封裝測試形成產業鏈。台積電、聯電這樣的 IC 製造業股本大,持股人數多且雜,炒作不易。IC 設計公司像威盛、聯發科的股本小,炒作相對容易,股價一下就衝上來了。這中間幾年還有液晶電視取代傳統電視的產業趨勢,造就了友達、奇美電;有太陽能類股的興起又摔落,像益通、茂迪;有 LED 取代傳統電燈的產業:大億、億光。然後,當手機產業向上衝時,宏達電、大立光站上舞台成為當之無愧的亮點。

​ 趨勢就像海潮,大浪來時,把市場上的錢、人才、政府政策和新聞媒體帶到位。只要有夠好的技術和資源,就有機會帶領企業一戰成名,大陸話說:「站在風口上,連豬都能飛。」反之,逆勢而為就困難得多。若是產業已在日落西山的階段,一個再好的公司,像柯達做傳統相機膠捲做到世界最大,擁有專利無數,大家現在連數位相機都不用了,你很難變出花樣。傳統手機行業著名的王著 Nokia,在智慧手機的浪潮下錯失良機,只能黯然低頭,下台一鞠躬。

​ 所以,爸爸認為,選擇公司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看大趨勢。趨勢有兩種,一種叫硬趨勢 – 就像明天我們都比今天老一樣,你知道這個產業將興起,而且你知道產業興起的時間。另一種叫軟趨勢 – 你知道產業將興起,但時間點不確定。大部份我們比較容易抓的,都是軟趨勢。就像手機、電腦、平板肯定越來越薄、越來越快、電池使用時間越來越長。也像我們以前用慢吞吞的 3G 網路,速度後來提升到 4G,未來速度不會往下降,肯定是向 5G 邁進。但 5G 熱銷的時間點是今年下半年、明年上半年還是後年,我們很難猜得準。又像是 AI 的應用,我們都知道電腦的能力在增強,能夠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自動翻譯外國語言…但智慧城市、自動駕駛、自動商店什麼時候形成投資的熱點,卻又不很確定。未來的教育肯定也會在 IT 的幫忙下進化。不會做的作業,會有虛擬的線上機器人解答給你看,一步步手把手教你;想學寫程式,可以買一個線上課程,VR/AR 虛擬老師一對一教你寫出程式碼;不用出門購物,小愛同學會把你需要的東西,一件件送貨到府,比你出門逛街還來的便宜;遊戲肯定越做越精緻,就像電影「一級玩家」,做到身歷其境;醫療肯定要進步的,爸爸在六十歲的時候,把眼珠子、心臟和腎臟換一換;七十歲時換掉肝臟和幾個不好用的關節;九十歲時和你媽媽去登喜馬拉雅山。爬完山,我和媽媽移民到火星…

​ 軟趨勢的問題是,什麼時間這個趨勢成形? 我們該如何投資相關的產業,來搭上趨勢浪潮? 舉 5G 為例,5G 要起來,肯定要先有 5G 的規格,要佈建基地台。沒有基地台,5G 手機也無用武之處。所以我們可以觀察 5G 基地台相關產業的龍頭公司,像華為、三星、易立信…也可以看 5G 基地台必需使用到的關鍵技術,像射頻系統、光纖系統。甚至 5G 天線、晶片的 IC 設計、封裝測式公司。如果這些公司的業績都向上走,也許我們可以猜測到 5G 基地台的佈建狀況,進行猜到 5G 大趨勢的起點。

​ 簡單地說,我們選擇的公司,至少要具有幾個特性:

  1. 我們懂的行業,並且此行業處於長期前景看好的上升趨勢。
  2. 企業專注於本業,不亂投資、不複雜。具有好的競爭優勢,像是品牌、品質,或是掌握了關鍵的原料、技術、通路。最好是行業的老大,或是競爭者不太多企業。
  3. 產業最好處於經常性的消費而且收款容易。像是飲料,三不五時喝一瓶、絲襪需要常常買、球鞋數個月、手機兩、三年、電視和洗衣機可能五、六年、汽車十年、太陽能電廠至少要持續二十五年…
  4. 企業主具有強的理性邏輯思維、品性好、說到做到不沾花邊、對股東坦誠、管理能力夠、團隊的執行力佳。表現於財務報表,會是穩定成長的業務和毛利率(具有持續穩定的經營歷史)。
  5. 財務上的重要指標,要看連續數年的淨資產回報率、損益和現金流。再往細看,要分析營收變化、成本變化、庫存變化、利潤等等…要想辦法試算出公司的市值。
  6. 注意企業發佈的新聞,要跟財務報表連結,看企業能夠對自身產業,有強的預測和執行能力,也可以看出是否有炒作自家股票的行為。

​ 投資股票容易嗎,爸爸覺得很難。但就因為難,才需要儘早開始,並且花長時間學習和練習。一開始小本經營,犯些錯誤很正常,損失一些錢沒有太大的問題。若是等到四、五十歲犯了大錯,就十分麻煩。買賣之間,要研究的資料很多,從大環境(總體經濟、世界政治和經濟情勢),到產業研究、公司研究、企業主、財務報表…股神巴菲特研究股票六十多年,都曾說他總是太早買進太晚賣出的話語。洛克菲勒也曾說:「財富是意外之物,是勤奮工作的副產品。每個目標的達成都來自於勤奮的思考與勤奮的行動,實現財富夢想也是如此。」

​ 另外要注意的是訊息的從眾效應。很多訊息,包括報紙新聞都帶有立場,不可以輕易相信。假設你是新聞記者,跑台積電的新聞,你的工作需要跟很多台積電的高管交朋友,從他們口中套到有用的資料。你有一天請他們吃飯喝酒,從他們口中套到實情 – 台積電的業績很差、獲利不佳,組織內爭鬥不斷。那麼你就得選擇如何撰寫這篇文章:如果你寫出實情,會不會得罪你的台積朋友,讓他們跟你斷了來往? 再者,假如你的新聞同業都報導台積電不錯,現在是買點,而你獨排眾議,叫股民脫手台積電,你有多少把握你的判斷正確,你的朋友資訊無誤? 就算你是對的,你讓台積股票大跌,讓你台積朋友蒙受巨大損失,你未來工作還要不要做了? 通常在這種情況下,新聞記者的選擇就是「隨大流,隱事實」。在公司裏也常常會有這樣的問題。業務發現市場在往下走,但他不敢說,因為別的業務(也許沒做好功課)都說市場很好,如果只有他說市場不好,那麼老闆可能覺得他不夠努力,拿不到客戶的訂單。當每一個人都不做第一個出頭鳥,正確的資訊就不會出現,公司就會失去快速修正的時機。

​ 拉拉雜雜講了許多。總之,你的第一個任務是投資自己,在物理學專業上取得優勢。有空閒的時間,可以花一些時間研究市場,先從自己有興趣的市場看起。然後要自己做研究、做預測,做判斷。把你的研究和判斷記錄起來,每一年檢討一次,看自己的預測是否準確,或是遺漏了什麼。慢慢修正自己的理財觀念,不要貪多。記得,在你達到財富自由之前,金錢都很重要。有足夠的金錢,可以讓你有更多選擇權,做出改變。很多家庭不合諧,夫妻爭執的,常常是因為家裏沒錢(或錢太多…)。這個題目,我們未來可以多聊聊。

愛你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