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公司?

2018 農曆春節時,幾位要好的同事相約聚餐。在吃吃喝喝的時候,同事們各自分享了他們投資的心得,包括投資了哪家公司、為何買進、現值與盈虧等等…當同事們忙著探聽各種小道消息時,有位年輕的同事問我,到底什麼是「好」的公司?

也許我們該限縮這個題目,將「好公司」設定在「適合投資的好公司」。因為大家都知道,「適合上班的好公司」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未必適合投資。而「適合併購的好公司」以及「適合與之作生意的好公司」,應該也不會相同…

在「企業財務策略」(華泰文化)一書中,對於什麼是「適合投資的好公司」有一些說法,首先是要有好的產品,這產品能夠符合企業的策略意圖和目標;然後是要有好的事業,這指的是一套好的營利模式,把產品換成現金(或資產)。若營利模式不佳,那麼就像擁有千萬用戶,但仍不支倒閉的眾多公司一樣,無法創造價值。有了好產品和好事業,如果經營管理能力不佳,或財務策略失當導致跳票,也將讓投資者承受損失…最後,也許是我們身為投資人最關心的,這個好公司會不會是個好投資? 如果高點買進之後,股價長期低迷,發放的股利也無法償還股東的損失,那,對投資者而言,還會是個好公司嗎?

身為公司的股東,獲利方式通常有兩種,一是來自於股價的上漲,專業的說法是「資本利得」,另一種方式則是來自於股利的發放,也就是所謂的「盈餘分配」。事實上,身為小股東的風險是很高的。股價是否上漲,通常是被市場(或作手)所左右;而盈餘分配,也是公司高階主管,提報董事會後「喬」出來的。這兩種獲利的方式,通常跟小股東沒半點關係。小股東住進套房(股價被套牢)還算是好的,至少有個再次上漲的夢可以做做,然而若是公司經營發生問題,到最後清算的時候,小股東通常也只能血本無歸…

一般講到「風險」,就得講講「報酬」。專業上的講法,是「預期風險」和「必要報酬」所呈現的線性關係。當我們投資於「預期風險」很高的行業,我們需要獲取更高的「必要報酬」來補償我們承受的風險。每位投資人,因為他們所擁有的資產、所在的年齡、對於市場的了解程度不同,而會有不一樣的風險承受的能力,所以對於不同的投資人,「適合投資的公司」也未必相同。甚至有些較為專業的投資人,會為自己的投資組合,做出風險與報酬的規畫。專業的投資組合,可以由高低風險與資產的動態分配,讓投資組合的平均風險與報酬,符合自己的投資屬性與效益。

對於一般小股東投資人,我的建議是:
1. 找一個自己熟悉的產業 – 比較能夠知道產業的發展和動向
2. 公司的股本要夠大 – 比較不易受到股市作手的操弄
3. 過去三至五年獲利能力是穩定的 – 當然,最好是穩定上升
4. 公司的產品不要太複雜 – 跨足多產業的公司,因為難以被估值,所以通常無法得到市場公平的對待
5. 公司的價值被低估,以利我們逢低買進 – 這個嘛…我們後續會討論如何估計公司價值,到時再談…
6. 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公司的執行長,是否是具有高能力、高誠信的專業人才 – 財務報告是有操作的空間,經理人的能力與誠信,我覺得是買進公司股票最重要的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