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 價值與斷捨離

斷捨離之後,自己清理的,不只是人事物,而是自己的想法、觀念和行為

親愛的林瑋林瑄:

​ 本週好嗎? 因為有你們和家人陪伴,爸爸過了一個很美妙的週末。星期五那天,爸爸早上上班,下午開車到中壢,把林瑋接上車,去跟同學(也是林瑋乾爹)聚餐。晚飯後,林瑋和爸爸在回家的路上聊了很多。爸爸很開心地知道,林瑋很喜歡物理學、喜歡實驗課、也有很強的 python 程式能力,能把實驗數據化為資訊、圖像、成果,寫出很棒的報告。星期六我們為阿媽慶生,到新營西堤用餐。全家很開心地吃飯聊天,可以說是人生最美好的事。

​ 上週公司開董事會,討論公司是否該分割一個研究部門,獨立出一個新公司做新材料的計劃。有些主管認為,留在母公司,很多人事、財務、研發甚至業務資源都可以共用,是最省錢的作法。但爸爸覺得,企業轉型為什麼困難,不只是研發出新產品就可以,還有很多深層的結構要調整。一件小事沒做好,就會影響後續的發展。

​我們來看台積的例子:為什麼台積電要專心做晶圓代工? 台積可以向產業的上游發展,做 IC 設計;也可以往下發展,做晶圓封裝測試。這些事台積都做過了,也…不能說成功。甚至,台積當年也做過太陽能晶圓、做過 LED 晶粒,結局同樣不好。以台積的研發的能力、財力、業務力,做這些小打小閙的生意尚不能為之,何況是其他很多公司,在面對企業轉型時,想從做食品的買賣轉做半導體…只有一個字:難。

​台積電向上做設計,會有跟客戶衝突的問題,我們不談。但做封裝測試為何會失敗呢? 明明是很簡單的機台和製程,台灣日月光、矽品,大陸的長電都能夠做起來。憑著台積對晶圓的熟悉度、技術的成熟度…為何台積不行呢? 從產業特性來看,半導體代工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而封裝測試卻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需要一堆人沒日沒夜的生產。台積電的經理,年收入在四百萬台幣以上,而封裝測試業的廠長級主管,可能三百萬不到。那麼,當台積找內部人去封測廠擔任主管,通常的結果是「不去」。會過去的,大部份是二軍級的人才,在台積的發展受限,才會另尋出路。但這些「二軍」本身能力不是頂好,對產業不熟悉,如何能做起來? 從外部找一些對產業熟悉的人,對台積人來說,就是土裏土氣、沒有台積文化的外來者,你們說,衝突怎麼能不發生? 不信任內行,讓外行人來領導團隊,最後就只能以失敗收場。

​成功的案例不是沒有。像 IBM 從硬體轉做軟體服務,它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就是把整個硬體部門,包括人員、廠房設備、甚至客戶都分拆賣掉。IBM 發現,做硬體所需要的人材、資源,和做軟體服務是完全不一樣的。從管理的能耐、員工的腦袋到上班的型態都有巨大的差異。想要二者通吃十分困難,果斷的砍掉包袱才是正解。同樣也成功的案例,是 Philips 從一個設備儀器為主的公司,轉型到健康醫療公司,也是砍掉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部門,不破不立。

​企業如此,個人也是一樣。剛入社會的新鮮人不談,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大部份的人,都是依靠 90% 經驗,加上 10% 知識來完成工作。一些學習力強的高階主管,知識的比例會增加,但絕大部份的人,都是按照過去的經驗來延續發展的方向。然而,我們得想一想,這些過去的經驗,對於新的事業,到底是資產,還是包袱? 爸爸的想法是,對未來有幫助的是資產,沒有幫助的就是包袱了。也因此,我們在判斷事物時,尤其是對自己來說是比較新的事物,就必須拋掉包袱,重新盤點。

​確認未來的方向,我們就要做「斷、捨、離」,把對未來沒有價值的包袱丟棄,空間騰出來,建立對未來有用的資產(可以是知識、經驗、能力、物品…)。要做的,就是告別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最後,你可能發現,斷捨離之後,自己清理的,不只是人事物,而是自己的想法、觀念和行為。爸爸這次回台灣,其實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職涯發展。這些年爸爸都在製造的領域打轉,其實很狹隘。爸爸想朝更高階的公司治理邁進,跟大伯寫財務的書就是爸爸的佈局。可是在職場上,爸爸一直沒能做出脫離製造的決定。爸爸想,在退休之前,還有幾年的時間,也許是時候該斷捨離了…有消息爸爸再跟大家回報。

愛你們的爸爸

減少【無效努力】

思考你長遠的價值,是專業能力還是啥麼。如果可以,應該建立具有長時間回報率的價值鏈。

親愛的林瑋林瑄:

這週好嗎? 爸爸的隔離生活已經到了最後倒數的時日。說實話,爸爸覺得這樣的日子也不錯,雖然上班還是要上,但有更多時間可以思考、唸書、寫信。

上回林瑋的來信有說,升上大二的他,繁忙於課業與活動。每天三點睡(下午嗎?),早上又趕八點的課。爸爸當下沒有回信,而是放在心裏,思考著是不是要給林瑋一些建議。如果是,那又如何給比較妥當。爸爸記得,三年前,林瑋在高二接社團、十分繁忙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有過類似的討論。那時候的爸爸媽媽,認為林瑋可以做妥善的時間安排,也因此,我們並沒有出聲。

現在的爸爸媽媽,跟三年前一樣,也同樣信任你們,能夠妥善地安排時間。因此,爸爸也不會建議你該如何如何做。不過這次爸爸想要分享一些管理學的心得,同時也給你們一個作業:想一想,三年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將有什麼,下個階段想去哪裏。

管理學上有一個名詞「無效努力」。意思是說,一個人或企業,對於發展的方向搖擺不定。又想賣牛肉麵、又想製造手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公司上下都很忙碌,但牛肉麵和手機都沒搞好,平白耗費了很多資源和時間。就像站在台南火車站前的大圓環,如果你不知道去哪裏,那拼命向前跑的意義不大。

一般我們碰到這樣的企業,就會協助企業的高管們,把企業三、五年、甚至更長的願景/使命/價值觀先找出來。

找到了願景、使命、價值觀,就可以從上而下,把公司的發展方向、策略、戰略一直往下到管理制度、行為規範、獎勵措施重新整理,聚焦於重點。把不要的丟掉,有「捨」才能「得」。

沒有足夠的睡眠會影響健康,這是爸爸不希望看到的。另外如果沒時間放鬆、靜下心來思考一天的得失對錯、思考未來該做的事,那麼很明顯,你需要「斷、捨、離」。選擇現階段自己最需要做的三件事,這三件事應佔據約莫 70% 的時間,然後把其他生活的需要、運動、社交、愛情填進去剩下的 20%,留下 10% 給自己放空、思考、靜坐都好。不重要的事要勇敢說「不」。像有一些社團或系上的事,也許往後放一放,或是直接捨棄。

思考你長遠的價值,是專業能力還是啥麼。如果可以,應該建立具有長時間回報率的價值鏈。

好像又變成爸爸的建議了…爸爸的意思你懂的。只是希望你自己能夠「好謀而成」、「不疾而速」,像所有的高手一樣。當然年輕人有衝勁是很好的,不過也得量力而為,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什麼可以讓你未來更有競爭力、更能達到你的理想,那麼就花時間在上面耕耘。好啦,應該快到期中考了,大家加油吧,我的兩個寶貝。

愛你們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