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Virus 看決策力

悲劇的戲碼都差不多:一樣對於災難來臨時,認為自己很安全,警覺心不足。一樣失去簡單的判斷能力,並對專家的意見嗤之以鼻。一樣在災害發生後,找甩鍋對象、找藉口掩飾錯誤。獨居的老人、弱勢的養老機構,社會底層、沒錢檢驗也沒錢失業的拉美人、黃種人、黑人…成為弱智領導者「licence to kill」的獻祭品。

親愛的林瑋林瑄:

本週好嗎? 上週聽到林瑋物理實驗時,找尋答案所付出的努力和驚險過程,以及最後找到答案、上台報告、得到老師同學讚賞的成就感。爸爸著實為林瑋感到驕傲。這種找到答案的感覺,根據爸爸自己的經驗,就像是知道了天底下最大的秘密、或是產生一種對這個問題了解到透徹、微小的數據變化你就能清楚知道發生什麼事、全身毛髮都鬆開的暢快感…小心,這種感覺是會上癮的。

爸爸知道,你已經快要具備成為優秀的科學家的三個基本條件:高學習力、強好奇心以及尋找答案的堅持力(恆毅力)。這個世界上,學習力很好的人還真不少。但學習力好、又具有強烈好奇心的,那就比較少了。然而爸爸認為,恆毅力才是這三者中最困難的。很聰明的人,通常習慣於走速成的路,也因為成功得來容易,所以通常比較懶,不容易有紀律的堅持。爸爸的同學裏,有一些非常優秀的人才,看到市場好、有容易的錢賺,就放棄了理想轉到業界,沒能攻讀完博士,十分可惜。

三個基本條件之後,也有雖非完全必要、但若能擁有,可以增加成功機會的三個條件:資源、環境和團隊。資源可以是很好的圖書館、能夠輕易的調閱世界上最新發表的期刊論文、有很好的實驗設備可以驗証理論、或充足的研發經費等等…環境有人把它整合為 PESTLE –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cultureal,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al, Legal. 像二十年前,政府和整個社會著力發展半導體相關產業。而新冠肺炎的流行則帶動病毒解析、藥物疫苗、抗體、蛋白酶、醫療儀器的研究發展。團隊則很好理解,最好有三個諾貝爾獎得主帶著師兄師弟,有的做理論、有的搞實驗,分工突破學理的難關。爸爸認為這三個條件,台灣的大學裏很缺乏,我們得向外找尋。

爸爸曾經也是一個科學家,擅於解決工程上、電腦程式的問題。近幾年因為工作的關係,更多的是研究社會經濟的未來走向,以及公司應對挑戰的方法。爸爸最近看了一本書「巨浪下的小學」(Ghosts of The Tsunami),是一位英國駐日本的記者 Richard LIoyd Parry,花了六年時間研究 2011 年日本的 311 地震時,發生在大川小學的悲劇。

日本的海嘯預警,做的十分厲害,地震發生後六分鐘,就全面發佈了紅色海嘯警告。大川小學位於日本本州島北部的釜谷村。這裏距離海邊有 3.6 公里。在學校背後不遠,就有一個 200 米的小山。九米高的海嘯自外海而來,從地震發生到海嘯襲擊,中間間隔了 50 分鐘。按理來說,應該有足夠的時間將人群疏散到比較高的地方。當時位在大川小學附近的其他九所學校也全部被海嘯淹沒,但除了一位學生在撤往高地的時死亡外,其餘所有師生都平安地撤離了。這位英國記者不了解,為什麼釜谷村的三百人中,有一半在海嘯中喪生,而大川小學當時在校的 89 名老師和學生,只有 5 位存活了下來?

調查的結果是這樣:三月十一日下午,在地震發生後的五分鐘內,大川小學的所有師生就在學校空曠的操場上集合完畢,他們井然有序的疏散的速度和排隊的整齊程度,可以稱的上是日本小學裏的典範。很快的,開著喇叭的麵包車,大聲廣播著九米高海嘯來襲的消息。一些老師和學生建議立刻爬到學校後的小山上,包括教務主任、同時也是教授自然科學的遠籐老師。然而,其他老師和過來學校避難的村民們,認為待在學校裏面會更安全。最後,副校長做了決定,所有人撤向校外的空地(這邏輯真怪…)。就在行進的同時,他們看到遠處當頭而來的滔天巨浪。遠籐老師叫學生立刻往小山跑,其中一些高年級的大孩子還勉強反應過來,拔腿就跑,而中低年級的小孩們全都愣在當地…最後只有遠籐老師和四位學生僥倖逃生。

其實在做決策的時候,只要查一查自己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做出逃往哪裏的正確決定一點都不困難。然而,群體的智慧取決於領導者。品質不好的領導者就算帶領菁英團隊,也會成為烏合之眾。王永慶曾說:「獅率羊群羊變獅,羊率獅群獅變羊」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就算很有智慧,在一群烏合之眾裏面,也發揮不了作用。

本書還有談到政府的態度。相關部門在出事之後,消極地調查、積極地掩飾。沒有人願意說出真相,只有官官相護和互相推諉。除了細節上的眾多矛盾,當面對家長的質問,官員數次把手指放在嘴唇上,對回答問題的下屬,做出噤聲的要求。唯一活著的大人 – 遠籐老師,也在幾個月後從日本消失,只留下幾封辭職的書信。後來部份家長聯合起來,在法律追溯期的最後一天狀告政府失職。為什麼是部份家長呢? 因為有些家長一直找不到孩子的屍體,他們需要政府的協助才能在山坡、河邊挖找。政府就是利用人民依賴政府的需要,對家長施壓。纏訟四年之後,法院的判決很搞笑 – 沒有任何官員失職,但家長勝訴了,獲得了一些賠償。日本人的政治妥協文化,展現得一覽無遺。

親愛的林瑋林瑄,我們把這個故事重覆一遍,但把海嘯換成新冠肺炎,把國家從日本換成美國。你會發現,這種悲劇的戲碼都差不多:一樣對於災難來臨時,認為自己很安全,警覺心不足。一樣失去簡單的判斷能力,並對專家的意見嗤之以鼻。一樣在災害發生後,找甩鍋對象、找藉口掩飾錯誤。獨居的老人、弱勢的養老機構,社會底層、沒錢檢驗也沒錢失業的拉美人、黃種人、黑人…成為弱智領導者「licence to kill」的獻祭品。新冠肺炎還沒完全控制住,就要過早地開放經濟,任一個白癡都知道,病毒十分可能再次流行。畢竟現在待在家都控制不住了,上班上課那還得了? 但深層一點來想,也許川普並不想讓病毒那麼快就得到解決? 因為解決之後,他就會面對全美民眾的無情審判。唯有在十一月大選之前,讓不是他的選民消失,讓活著的民眾需要依賴政府的醫療資源、經濟救助…疫情拖到十一月,不敢亂說話、亂告狀的人們,只能再讓美國偉大一次,讓川普再做一屆。那時他又滿血重生,繼續為所欲為。

親愛的林瑋林瑄,爸爸希望你們能記著這本書的教訓 – 在任何災難來襲時,要做最壞的打算、並做最充份的準備。當你感到地震時,不要想,不要聽別人講,就是跑!! 因為誰也不知道下一秒,會不會有 9.1 級的地震降臨。颱風來臨之前,確實地準備好食物、清水、生活必需品,因為誰也不知道,這次的颱風會不會在台灣繞個十圈八圈,讓台灣長期停水停電…同理,中國和台灣之間,也不可能長期什麼事都不發生。那麼,我們難道不該做些什麼? 台灣的人們,是不是認為自己很安全? 是不是認為有個強大的外國勢力,能保護台灣? 是不是群體失去智慧,盲信盲從? 大川小學的悲劇戲碼,或許也將在台灣上演。

另外,爸爸很感動於本書所描述,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些段落,爸爸幾乎是一面流淚一面讀過去的:失去孩子的家長幾乎都活在深深的自責和悔恨中。有個媽媽在找到孩子的屍體後,用盡全身上下的衣服擦乾了孩子身上的污泥,最後卻發現眼裏還有污泥未清。著急的媽媽最後用舌頭一口口舔淨了孩子那雙永遠失去靈性的眼睛。媽媽告訴記者,她想知道女兒生前最後一刻所發生的一切:「當時的天空是怎麼樣的? 風是如何吹? 她覺得冷嗎? 她想回家嗎? 逃跑時,她和誰在一起? 她有握著誰的手嗎…」但,即使知道了,也永遠無法挽回女兒的寶貴生命。

親愛的林瑋林瑄,雖然很少當面表達爸爸對你們的愛,但請你們知道,爸爸十分十分愛你們。爸爸寧願自己流血,也不願你們受傷、寧願自己挨餓,也不想你們受苦。爸爸希望你們能照顧好自己,永遠平安健康。請記得,做任何事情都提早一些,不要急急忙忙。騎車子尤其如此 – 提早出門,即使塞車也要優雅慢行,不要著急。好了,拉拉雜雜講了那麼多,希望你們耐心看完,下週我們再聊!!

愛你們的爸爸

從 Virus 看強國的衰亡

翻看各國歷史,看到各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羅馬、中國。這些國家的起源都在一個「有點好,又不會太好」的地方。

親愛的林瑋林瑄:

這週好嗎? 早上起來看新聞,新冠疫情的感染人數,全球已超過四百萬人。美國則已超過一百三十萬人(死亡接近八萬)。看到許多號稱自由民主的強權國家,不做好防疫工作,口水戰倒很擅長:怪中國隱瞞疫情、怪世衛防堵不力、怪口罩品質不行、怪病毒中國發行。怪來怪去就算了,還可以無恥的請中國派人派物資去協助、同時向中國求償。有趣的是,中國一月底封武漢城的時候,有一堆外國記者連夜逃出,當時這是個相當另人震驚的報導,全世界也都在看。當中國政府因防疫不力,把武漢市的市長撤職的同時,歐美國家沒有反應、沒採取作為,導致一發不可收拾…就算中國的數字不準,把中國染疫的八萬人乘以三,是二十四萬;乘以十好了,八十萬人,中國的防疫工作也遠勝這些歐美強權。

爸爸很好奇,強盛的美國在面對疫情時,為何表現如此荒腔走板? 美國國內的媒體居然也沒有什麼批評政府的聲音出現,反倒是向美國疾控專家福奇、微軟 Bill Gates、橋水基金 Ray Dalio…這些很早就開始大聲疾呼示警的人物們…口誅筆伐不斷。類似「寒蟬效應」這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第三世界,也許我們不會太驚訝,但在美國,爸爸覺得很有問題。

孟子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外則無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爸爸翻看各國歷史,看到各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羅馬、中國。這些國家的起源都在一個「有點好,又不會太好」的地方。中國的發源地在今天的河北,是在黃河經常氾濫改道的黃土高原;印度的恆河也是每年氾濫;埃及有大片的沙漠;古巴比倫在現今苦哈哈的伊拉克;而羅馬呢,在地中海邊,本身沒有太多耕地,四面都是敵人。這些文明古國,大多不在好位子上。擁有好位置的泰國,稻米一年三熟、海裏水產豐富、椰子樹下躺,吃飽喝足易…這樣美滋滋的地方,為什麼沒法發展成為強盛的「古國」? 中國的發源地和中心,位在河北河南,既不是靠海的山東(齊魯)、也不是產糧的四川、更不是繁華的江南…這些好環境是養不出強國的。有人說,富不過三代,安樂日子過多了,就自然步向衰亡。就像住在太乾淨環境下的美國,一個小流感能死一堆人。當然,最差的環境也很難產生強國,唯有在「有點好,又不會太好」的地方,人民有自外的壓力、有向上的動力,也有一些資源可以活動利用,那麼國家強盛的機率就大了一些。

我們再看看這些曾經強盛的古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應該都已經不存在了。就說中國,自夏、商、周、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民國。每隔幾代,中國就會被西夏人、蒙古人、女真人、洋鬼子、日本小鬼子所佔領。說的好聽點是文化融合,說的難聽,就是被別的文化以武力侵略而亡國。嗚呼,曾經漢唐的輝煌,如今安在? 其實早被消滅。

爸爸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說被創造出來 – 陰陽、儒、墨、名、法、道德、農、縱合、染、小說家…各自發揮、百家爭鳴,那才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軸心。但後來儒家一家獨大,雖然有釋家道家,但畢竟在治國、倫理、宗法、選才都是以儒家為主,國力當然好不起來。想想看,管農業的、造武器的、控財政的、判官司的、甚至打仗的,都得自小苦讀四書五經,動不動來個孔子說,弄弄理學心學,專業科目擺一邊。外國人的技術學問、管理方式,就是異端邪說、棄之如敝屣…那這國家還有救嗎? 每朝每代開國時資源重新分配,強盛一段時間之後,就步上歷史老路:文人把持朝政,權貴大道橫行,貧富差距加大。然後呢? 就再來一次,要嘛被自己人,要嘛被外國人推翻,資源再次重新分配。一幕幕的歷史大劇就跟抄作業套公式一樣,好像都差不多。

爸爸看到的美國,似乎也走上強國變弱的老路。中國的晉惠帝鬧笑話。百姓沒飯吃餓死路邊,他說:「何不食肉糜?」美國現在的領導人,常常在媒體大放厥詞:病毒不好殺,就注射消毒水(還真有人這麼做…),媒體阿諛不絕於耳,而有道德理性的人民則噤若寒蟬。我看這世界的政治格局,可能會有變化。

希望爸爸是錯的,但如果美國不再強盛,那台灣就得要很小心了。

愛你們的爸爸

賺錢與花錢

大原則只有四句話:不亂賺錢、不亂花錢、不亂省錢、格局高點。

親愛的林瑋林瑄:

這週好嗎? 爸爸在大陸十分思念你們,不知道何時新冠肺炎的疫情可以降下來,爸爸很想回來跟大家相聚。

今天爸爸想跟你們聊聊用錢的觀念。錢是個奇特的東西,不能不明瞭,但中國的家庭好像很少談錢。古人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講到錢,就說是銅臭;做個商人也不行,士農工商中敬陪末座 – 「無奸不成商」。古人把金錢罪惡化,爸爸認為不妥。

近幾年來,在「自由經濟」的體制下,新聞媒體大肆報導那些傑出商人賺錢的英勇事績,每年評比富豪榜裏誰上誰下、解析富豪的豪宅、豪車、私人遊艇飛機…好像你必需很有錢,才是個 somebody。這種把錢過度炫染,爸爸認為不對。

聖經也講錢。有人統計,聖經中跟錢有關的經文有 2000 多句,禱文有 500 多句。英國著名的神學家 John Wesley (Wesley 宗或循理宗的創使人)要信徒門「盡力賺錢,盡量省錢,全部奉獻」(你看看你看看)。過這種清教徒式的生活,少了人生很多樂趣,爸爸認為太累。

爸爸的金錢觀,大原則只有四句話:不亂賺錢、不亂花錢、不亂省錢、格局高點。怎麼說呢?

不亂賺錢:不該賺的錢不賺。不該賺的錢至少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去賺不合法不合理的錢,這個應該沒有爭議,肯定不該做。另一個不該賺的,是在別人痛苦中賺錢。像是發國難財、或是藉由壓榨別人來賺錢。這種錢財拿了不心安,不拿也罷。

不亂花錢:亂花錢也有層次問題。當你錢賺的很少的時候,必需節衣縮食或開拓財源,不可以借別人的錢來花。當你開始有錢的時候,需要存儲一定的金錢以供不時之需,也可以用來投資、以錢滾錢。當你很有錢的時候最好低調一些,可以拿出一些錢來改善家庭生活、或是資助家族中的成員念書。爸爸基本的想法是三三制。假設你每個月賺三萬五千元,扣掉各種稅賦五千元,那麼你可動用三萬元。爸爸建議你一萬元用於生活各種支出、一萬元用來投資自己(買書、看書,或學習對未來有幫助的課程、參加校內外的社團等等)、一萬元存儲起來(爸爸建議你,可以購買指數基金來長線投資)。至於日常使用的東西,到底是買貴的還是便宜的? 這點見人見智,每個人對於想要的東西,其定價是不同的。像大伯喜歡高檔的衣服、手錶,認為這樣的產品不旦質量好而且不退流行,可以穿用更長的時間。因此即便是用了較高的錢購買,也頗為划算。爸爸在某些方面是認同這個觀點的。不過爸爸對於很多創新的多功能電子產品,實在是有著過多的好奇心,總想著買來試試(難道是爸爸的心魔…)。重點是,買東西前做好功課。因為一時衝動而買、買來了放著不用,這就是浪費了。像衣服,你可以用先進先出的方法,穿過洗過的衣服放在最後面,而每次挑選衣服就從前面拿,那麼你擁有但不愛穿的衣服就會集中到前面來。久而久之,你就知道什麼衣服就算買了你也不會穿,那麼下次就不該花大錢去買。

不亂省錢也是重點:食物不用質精,但營養要均衡,這是健康身體的基礎。每天要吃足夠的蔬菜、蛋、肉,要固定吃水果,不可以偏食。穿的用的可以不是好的品牌,但一定要乾乾淨淨。在不同的場合儘量穿適合的衣服,這是對自己、對主人的尊重。投資自己絕對不可以省,雖然我們最好能靠自主學習就能獲得知識。但是有些很好的 seminar,可以學到重要的經驗,減少自己很多試誤的時間,那麼這個錢不可以省。

最後講賺錢用錢的格局,一個人的成就能到哪裏,跟格局有很大的關係。用錢的格局要看長看遠。譬如說賺錢,一筆訂單能賺 20% 的話,爸爸建議你,拿 15% 就好了,5% 要回饋給客戶、供應商和你的下屬同事們。這樣子你的客戶、供商和下屬更願意跟著你做,你的生意就可以做長做大。爸爸看到很多有格局的老闆,自己穿的用的都很平常、甚至到了很節儉的地步,但對於合作夥伴和下屬們很大方,跟他合作的人都很快富了起來。對比之下,如果一個老闆,自己吃好穿好、買豪車豪宅,但供應商賺不到錢,員工窮困潦倒。那麼這位老闆的賺錢路,想來走不了太遠。

爸爸認為,有錢不太是問題,貧窮才是可怕的。貧窮會把人性的「惡」放大,兔子逼急了也會咬人。所以錢必需先夠。然而太多的錢放在銀行,只會是一個數字,你用不到也鮮少產生價值,應該適量的花出去,多做一些對社會有幫助、雪中送炭的好事。畢竟,社會安定政通人和,其實才是對我們這些有點錢又不會太有錢的人們,提供最好的保障。

對了,林瑋可以教我們一些物理學的知識,爸爸很想知道光是什麼? 時間是什麼? 量子物理在說啥…期待你們的來信。

愛你們的爸爸

變化, 循環與平衡

易經也講了很多變化和平衡的道理,吉凶悔吝、剛柔相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強盛到極致的時候,就開始走向敗亡。困難的部份就在於一個「時」(哪個時間點)與「度」(哪樣的平衡)。

親愛的林瑋林瑄:

聽媽媽說,林瑋肚子痛了一陣子,有沒有好一些呢? 前幾年有一本書,英文叫「I contain multitudes – The microbes within us and a grander view of life」。這本書是 Bill Gates 推薦的,是一本非常有趣的、講微生物與人類共生共存的書。

它說我們的体內有著莫約 1.5 公斤重的微生物,默默地在為我們工作。我們的身高、體重、健康甚至情緒都被這些微小生物所影響,我們吃下去的很多東西,像青菜、纖維…是人類原生消化系統無法處理的。但在我們的腸子裏,微生物把這些我們不消化的東西,轉化為人體可以吸收的營養,並且在我們體內建立一個消化生態系统。你吃的油多,那麼分解油的微生物就慢慢變多;你不吃青菜,那麼消化青菜的微生物就會餓死…我們吃得營養均衡,那麼「好菌」就應該變多,「好菌」太少,相對「壞菌」的比例就升高了。體內的生態平衡,才能讓我們保持健康。

從人體內的小世界,放大到整個地球,其實也是一樣。地球是一個負熵系統,能量的來源是太陽幅射。植物(和藻類)吸收了太陽的能量,分解二氧化碳形成氧氣,並產出許多穀物、青菜、水果,供給地球的生態鏈…而動物在死亡之後,遺体重歸自然,讓微生物分解、讓植物吸收。從能量的角度來看,整個自然轉換了太陽的能量後,在每一個大、中、小、微生物中循環輪轉。每個生物都扮演了能量轉換的重要角色,卻又是那麼地微不足道。

如果我們人類太多、植物太少,長久以來地球的二氧化碳就增加,無法及時轉換成氧氣,於是大自然就會融化南北極的冰川,讓海洋更多,用海藻來轉換二氧化碳,維持地球氧氣濃度的「平衡」。然而,這種調整也可能失效,例如火山爆發或慧星撞地球的大爆炸,產生大量煙塵遮蔽陽光,讓植物、海藻無法轉換氧氣和產生食物,就會導致食物鏈上大量的動植物死亡。其實說失效,也許並不正確。當大量動植物死亡之後,氧氣的使用變少。煙塵沉降之後,陽光繼續普照,大自然就能夠慢慢地、再次建立「平衡」。

自然界是如此,經濟和社會亦然。中國歷朝歷代都講著差不多的故事:朝代建立後慢慢興盛發展,但馬太效應造成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官員越來越腐敗,只要幾根導火索,就有農民、義士、野心家起義,推翻一個朝代,重新建立政治生態系統和平衡。

易經也講了很多變化和平衡的道理,吉凶悔吝、剛柔相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強盛到極致的時候,就開始走向敗亡。困難的部份就在於一個「時」(哪個時間點)與「度」(哪樣的平衡)。每天都在讀書、超級用功的人,也許會有成就,但身體肯定不好。如果每天讀完書,花點時間練練鋼琴,出門跑個步或跟朋友打打籃球,勞逸結合,那就是比較平衡的安排。做事也是一樣,拼了命往前衝,也許會成功,但同樣也需付出高昂的代價。然而,不往前衝嘛也肯定不對。人生的五顆球:工作、健康、家庭、朋友、靈魂,如何在不同的時間點(時),有不同的權重和平衡(度),這個就是智慧之所在了。

上次曾寫過著名的祈禱文,想要再送給爸爸的兩個寶貝。雖然不信基督教,但不得不承認,尼布爾神父寫得的確很不錯:

親愛的上帝:

請賜給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

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不為明天憂慮,享受當下的每一時刻,

把苦難視為通往平靜的必經之路。

效法耶穌,看清這個罪惡世界的真相,而不以自己的角度去衡量。

只要我降服在主的旨意下,相信主必使世界變得美好,

讓我在今世可以快活,今世之後能與主一起,超級快活

(這句爸爸翻的不好…但爸爸盡力了…)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that I can

And wisdom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and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Taking, as He did,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 forever in the next

Amen

愛你們的爸爸

小島經濟學

「小島經濟學」,我覺得十分有趣。這本書有點像是建立一個基礎的、簡單的經濟模型,當我們推測世界是否會發生變化時,可以利用這個模型來簡單推導。

親愛的林瑋林瑄:

這週好嗎?

爸爸記得曾經講過一個「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介紹一些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不過最近看到一本「小島經濟學」,我覺得更為有趣。這本書有點像是建立一個基礎的、簡單的經濟模型,當我們推測世界是否會發生變化時,可以利用這個模型來簡單推導。當然,真實的世界十分複雜,有很多因子互相干擾。然而就像大部份數學或物理的公式,我們把影響最大的關鍵因子找出來套進去,忽略一些小的影響,結論也許可以八九不離十。經濟一步步建立的時候,就像是我們打 don’t starve 或是 AOE 的技術發展,一步步看下來,十分有意思。

這個故事很長,我們今天先簡單地看完。對了,網路上有別人濃縮的版本,我們故且看之,有問題爸爸再稍微修改並補充: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小岛,岛上有3个人ABC,他们靠吃鱼生存,每人每天需要吃一条鱼也只能捕一条鱼,所以他们三个人为了生存每天只能不停捕鱼其他什么都干不了。突然有一天A决定做个捕鱼网来提高效率,于是A饿了一天(牺牲),创造了捕鱼网(资本),第二天A就能用捕鱼网一天捕2条鱼(生产效率提高),那么A就空出了一天的时间可以不用捕鱼。

关于多出来的鱼A有几种处理方式:

1、每天捕更多的鱼屯起来(储蓄)
2、把多余的鱼直接吃掉(消费)

但这些处理方式看起来并不特别好:此时没有银行和治安,储蓄造成严重的贫富差距可能会引起BC的恶意攻擊,而把多余的鱼吃掉,除了產生肥胖的健康問題,自己的生活还是和以前一样除了捕鱼什么也干不了。

这时候B和C看到了A的成功也想要渔网,A又有以下几种选择:
1、借渔网给他们(自己此前牺牲忍饥挨饿没有获得赞助让A对这个方案心有不甘,同时渔网有可能被损坏)
2、让他们自己做渔网(B和C表示不想挨饿,也担心做失败了)
3、自己做渔网卖给他们(自己需要付出劳动)
4、把鱼借给他们,这样他们做渔网的时候就不会挨饿了(但是借给他们再1:1换回来也让A为自己此前的牺牲心有不甘,而且,万一他们收了鱼不干活那自己就要凭空损失2条鱼)
5、把鱼借给他们,B和C承诺如果把渔网做好了就一人还他2条鱼(投资,凭空赚了2条鱼,同时整个小岛的捕鱼量同步增加,大家都有更多的时间来创造其他的价值了,当然也存在BC没有把渔网做好损失2条鱼的风险)

A还没有做出选择,B和C看到A享受的生活便向A申请消费贷款,他们承诺未来会将鱼还给A,A处于人道主义考虑将钱借给了B和C,于是B和C也和A一样开始了消费度假享受,但当要还钱时,由于B和C还是只能一天捕一条鱼(生产效率并没有提高),于是他们只能忍受一天的饥饿而把捕的鱼用来还钱(生活质量下降);A发现这个情况后,拒绝给B和C贷款,后来由于B和C的生活质量下降导致他们生病了,A正好将之前没有借给他们的消费贷的钱向B和C发了应急贷款,等他们生病好了之后还,虽然可能存在还不上的情况,但如果不给他们贷款,他们可能死亡(小岛的生产力消失)。

后来ABC达成一致采用了方案5,BC的渔网制造成功了(创造了更多资本,生产力提升),现在BC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了,他们于是开始做更好看的服装、丰富厨艺、造房子,生活变得更好了。

A觉得捕鱼的效率还可以更高,于是提出了要造大型捕鱼装置,将捕鱼事业自动化产业化。但这个事情A一个人做不了,于是A联合了BC投入这项可能失败但前景巨大的产业,最后他们成功了,每天他们只要付出很小的维护成本自动就能获得大量的鱼,ABC基本从捕鱼中解放出来开始发展其他行业,B发明了冲浪这项娱乐活动、C做起了服装、A开始建造独木舟和手推车解决交通问题。(农业社会发展起来后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才开始极大丰富起来)

其他小岛上的人听说了这个小岛的繁华,纷纷移民到小岛(生产力进一步提升),人们拥有的东西各不相同,开始的时候人们用以物换物的方式交易,但是,裁缝想要理发,但理发师并不想要衣服,他想要吃一顿美食…于是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流通物能衡量所有物品的价值并能随时兑换,于是鱼就成为了他们的选择,所有的商品都用鱼来进行交易(本位币出现)。

渐渐的有人发现,如果自己去捕鱼,一天只能捕7条,但自己擅长做桌椅,用一天做的桌椅可以换8条鱼,那么自己就盈利了1条,于是开始出现了分工。又有人发现,自己去给别人打工,比自己单干赚的更稳定,于是出现了就业。

岛上的居民C,通过造独木舟赚钱,但独木舟的成本很高,需要10条鱼,只有富人才买得起,后来C通过优化制造工具,将制造独木舟的效率提高了,降低了成本,只要5条鱼就能造完,于是独木舟开始降价,岛上普通的居民也能买的起独木舟。這使得更多人来买独木舟,C赚的比以前更多了,岛上居民的生活也更好了。(通货紧缩的显著特征就是物价下跌,物价下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科技进步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物价下降;另一种是人们对商品未来的价格持续看跌,不愿意消费。物价下跌后,一部分人如果觉得价格会持续下跌,则会选择储蓄,因为未来为更值钱;另一部分人则因为低价而刺激了他们的消费,他们觉得未来价格不会持续下跌了,他们会开始购买,一般情况物价下跌后会由于低价刺激消费而再次回升。案例中的物价下跌是因为科技进步效率提高,这种进步而导致的下跌时间都很短,毕竟科技进步不是一天就能把成本压缩一半,只要人对於商品的需求还在,就不会拒绝购买。如果价格已经跌倒了合理的水平,人们还是拒绝购买,此时银行有大把的储蓄可以做投资,只要人或者就会需要消费,不消费只是商品不符合需求罢了。实际上,市面上的所有消费品的产生效率只会越来越高,理论上这些消费品的价格应该是越来越低的,但是现实却正好相反。)

随着人们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屯下的鱼也越来越多,人们把鱼存在家里实在是很危险的事情,随时要防止偷鱼贼,而人们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判断一个项目适不适合投资,会亏损还是会赚钱。于是,居民D发现了商机,他用最坚固的石头建造了一座低溫储藏室,并且雇佣强壮的守卫保护,一开始他是向岛民收取保管费,后来发现这样赚的很有限,对岛民的吸引力也有限,D具有非常厉害的投资眼光,于是他对外直接给所有来存鱼的岛民约定一个利息,自己利用岛民的魚來放贷投资,将投资收益用于支付利息和雇用费用,剩下的就是自己所得。(储蓄诞生!银行诞生!)

D为了让自己的银行持续健康经营,一方面,要对贷款项目进行严格的考察,对于不合格的贷款项目提高贷款利率或者不予批准;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投资资金,鼓励人们进行长期储蓄,人们储蓄时间越长利息设置的越高。这个利率还受到不可预测的市场的影响,有时候存鱼很多,不缺存鱼的时候,D就会降低储蓄利率,抑制储蓄,同时降低贷款利率,鼓励人们贷款;有时候存鱼很少,D就会通过提高储蓄利率,刺激储蓄,同时提高贷款利率,抑制贷款。

那些被D筛掉的未来不明朗的项目,被E看上了,E通过将贷款利率提高的非常高来弥补失败的高风险,这些项目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有一部分愿意冒险的人则跟随E投资。

人们快乐的生活着,直到有一年,小岛出现了罕见的干旱。最早人们都住在河边,直接取用河里的水,旱灾来临的时候,人们无水可用,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旱灾过后。居民F决定建造自来水系统,在天气好的时候,将雨水收集起来,防止未来无水可用,同时把淡水自动输送到各家各户。自来水系统造好后,原来远离水源的地方也被开发了,人民减少了之前提水的过程,空出了更多的时间,生产效率再一次得到了提高。(基础建设开始发展)

在小岛的西边,有个更小的岛,这座岛上的居民擅长做鼓,在小岛的南边,还有个小岛,这座岛上有很多制造防晒用品的植物原料,两座小岛各自需要对方的东西,于是他们开始交换各自所需。(国际贸易开始产生,其实和个人之间的贸易差不多,用自己多余的交换自己没有的同时又是别人多余的东西)

一开始岛上只有ABC的时候,他们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和平共处,但随着人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成群结队的偷鱼贼,其他岛的居民有时候也会来掠夺本岛的资源,人们的生活变得困难,开始迫切需要有组织来处理矛盾和维持小岛治安。于是他们推举了德高望重的领袖来做守护者,守护者主持公正,雇佣强壮的岛民来维持治安(政府诞生),人们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税收)来获得更安全的生存环境。而人们为了防止领袖乱来,又制定了相关的规则(宪法),来详细说明领袖有什么权利和义务、国家的钱该怎么花,同时选出了法官来维护宪法的有效性监督领袖按照宪法的规则走。

就这样,小岛继续繁荣。

后来政府的权利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人想成为领导人,要成为领导人就要想办法让民众投票给自己。又一次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岛民G发现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向选民保证,自己会给受灾区救助和补偿,于是民众给了他选票,但实际上政府根本没有足够的鱼来救灾,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G想了个办法,发行鱼元(美元),来替代鱼,民众随时可以用鱼元来兑换回鱼,鱼元轻便易携带还没有鱼腥味,很快就得到了推广,然后G开始开始不停印鱼元,远远超过了银行的鱼储备量,有人提出反对说如果岛民发现自己的鱼元最后根本换不到鱼了就会收回自己的储蓄,我们就会倒闭。但是G没有理会,并把反对自己的人干掉了。

为了解决鱼<鱼元的问题,G又想了个办法,岛民原来存进来的是条大鱼,但如果岛民过来兑换,通过手术缝补一只小点的鱼元换给岛民,一开始只是10%的缩水,大部分岛民并没有看出来了(物价上涨,1鱼元的价值变小,能买到的东西变少),G继续随心所欲印更多鱼元並大搞建设,但鱼并没有增多,因此缩水的更厉害了,为了防止岛民比较银行的鱼和自己縫补的鱼之间的差距,把谎言圆下去,G要求所有岛民捕到鱼后必须交给政府消毒,最后,干脆直接严禁岛民捕鱼,将捕鱼的权利抓在政府的手里。

为了取悦民众,政府无节制的开始加印鱼元,后来岛民发现物价越来越贵,于是岛民开始停止储蓄,拼命消费,银行的存鱼越来越少,鱼元的价值越来越低,政府没钱用来投资项目,整个经济陷入崩溃边缘。

这时候,远方有一座小岛叫中岛国(中国),这座小岛上领导人掌握绝对的权利,岛民劳作的大部分鱼都要上交给领导人,自己只能留下很少的一部分,中岛国看到了鱼元小岛的繁荣,发现他们繁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鱼元这种可随意兑换的流通货币,于是中岛国除了自己發行中元(人民幣,但別的島還是喜歡鱼元)也运来了大量的鱼来兑换鱼元,对小岛来说中岛国的鱼简直是绝处逢生的天赐良机,于是小岛承诺中岛可以换鱼元回去并且随时可以在小岛银行兑换回鱼。

于是小岛上又有鱼了,岛民的魚元可以兑换正常的鱼了,物价回落,岛民又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当中岛的鱼源源不断运入小岛,小岛上开始重点发展娱乐服务业,比如冲浪、音樂、歌剧等,并认为捕鱼制造这类低级的工作应该外包给中岛的人,他们的成本更低廉。

但毕竟小岛上所有的鱼都来自中岛,如果中岛要求小岛将魚元兑换回鱼,小岛根本没有鱼来兑换。而可怜的喜欢储蓄的中岛岛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勤恳工作,并相信自己老了之后有足够的魚元来享受生活。

在小岛的远方还有一座小孤岛,他们的领袖觉得魚元就是一场骗局,于是带着大量的魚元来小岛的银行兑换存鱼,银行不能让岛民知道银行早就没有足够的存鱼用于兑换魚元了,于是只能给小鼓岛兑换直到无法负荷,小岛开启了紧急会议,并决定,关闭魚元兑换存鱼的窗口。

小岛经济受到震盪,魚元价值一度下滑,但由于魚元流通已久,而小岛又是一个繁荣的国家,魚元已让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可以在世界上各個小岛购买商品,所以一段时间后魚元价值趋于稳定,小岛的又一次危机总算解决了。即使小孤岛继续叫嚣,也没有再对小岛经济产生太大的影响。

随着小岛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原来住的洞穴已经无法满足岛民的需求,商人们看到了商机纷纷开始创建各种优质的棚屋,但棚屋的价格不低,能买的人很少,很多人是储蓄多年后一次性拿出攒的钱来购买棚屋,后来银行开始为信誉良好的人提供棚屋贷款,只要交一部分首付,就可以提前住进棚屋。

然而符合要求的还是少部分岛民。第56次领导人选舉的时候,岛民H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告诉选民,如果选他為領導人,他会让大部分人都能贷款买房。毫无悬念H获得了领导机会,于是H建立了2个半官方贷款机构,以低门槛低利率的方式贷款给普通岛民,而有钱放款的人则本着对官方的信任,放心的投入了大量的本金进去。由于获得贷款的门槛越来越低,棚屋价格开始逐渐升高,而棚屋除了用来消费住宿之外,成为了最热门的投资的方式。岛民开始争相购买棚屋,并通过倒手转卖瞬间获得巨额财富,于是棚屋的市场更热了。

后来有个岛民I想到一个“以小换大”的贷款方式,你可以用你手上没有还款完的棚屋作为抵押贷出更多的钱,然後購買更多的棚屋,來賺取更多的魚元(槓桿),于是棚屋市场泡沫开始。

直到有一天,有一个火山口海景房棚屋项目,在投入巨额成本之后,没有卖出足夠的棚屋而使得投資失败后,引起了人们的警觉,人们开始审查手上的棚屋贷款人是否有足够的还款能力,结果自然是没有。大量棚屋开始被抛售,棚屋價格巨跌,泡沫破灭。

小岛向中岛贷款了10万条鱼来度过这次危机,后来中岛上有人向领导人谏言,我们不需要把商品卖给小岛,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消费自己生产。于是中岛领导人开始停止向小岛输送鱼,并且带着屯着的魚元进入小岛大肆购买,将小岛上能买的都买回了中岛上。

小岛失去了中岛的支援,岛上只有服务业,没有基础制造、建造行业,很快就进入崩溃时期。


這個故事講的是 2007 年的次貸危機。小島經濟學是一以種“建模型”的方式,說明一個事件。也許,我們可以用這類模型,推測新冠肺炎對小島的衝擊會是什麼。

愛妳們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