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之我見(1)

烏克蘭為何變成這樣呢? 人口減少、失業率高、GDP 差,實在不像「從共產極權到西方民主的歐陸國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最近幾年,我的主要功課是從研究統計、推論到策略佈局…2/24 俄國與烏克蘭的戰爭,正好是一個最好的偵探、推演大片,供我做練習。我的目標,是藉由資訊的收集,去推測戰爭在時間線上的可能結果。並且從中得到未來區域經濟,尤其是中國、台灣、美國的經濟走向以及可以投資的標的。

因為研究的時間永遠不夠,當資料一波波進來,我們得做一次次的修正,所以每次的「思考紀錄」,都會固定下來時間的印記。我自己的做法,是只能往下寫,不能往前修正。每完成一部份,就上傳並寄出 email。在開始之前,跟所有的論文一樣,我們做一些 paper survey,從 PESTEL 開始做一些調研。不過我們也得做一些變形,PESTEL 主要用於商業,對於戰爭的兩方,我覺得從

Political 政治因素,首先看一下歷史和過去的衝突,俄國出兵打仗的歷史等等…

Economical 經濟因素:雙方經濟力、國力的比較

Social 社會因素:也許我們看一下雙方主將的戰力值

Technical 技術因素:雙方軍事力量的比較

Environmental 環境因素:

Leagal 法律因素:

資料不可能收得全,有多少先收多少,利用既有的資料做先期的判斷,後面有新訊息再行修正。

歷史

烏克蘭

如果從維基百科的資料庫,查詢烏克蘭,抓取部份資料:

烏克蘭(烏克蘭語:Україна,羅馬化:Ukrayina;烏克蘭語音標:[ukrɑˈjinɑ])是位於東歐的共和國,南接黑海,東連俄羅斯,北與白俄羅斯毗鄰,西與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諸國相連。地理位置上位於歐洲聯盟與獨立國協的交界處,為西方世界與俄羅斯地緣政治的交會點,亦是天主教文明和東正教文明的交匯處。烏克蘭是歐洲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僅次於俄羅斯,人口4,117萬人(不包括克里米亞半島)。根據烏克蘭的行政區劃,烏克蘭有24個州、一個自治共和國,和兩個直轄市(首都基輔和塞凡堡),人口構成上78%為烏克蘭人,其餘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烏克蘭官方語言為烏克蘭語,主要宗教為東正教。

在9世紀時,以烏克蘭首都基輔為中心,古代東斯拉夫人建立了第一個民族國家基輔羅斯,曾一度十分強盛,直至12世紀分裂。自14世紀中葉起,烏克蘭被金帳汗國、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先後統治。在大北方戰爭(1700-1721年)後,烏克蘭被其他勢力瓜分。19世紀時,烏克蘭大部歸屬於俄羅斯帝國,其餘部分為奧匈帝國領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革命的混亂時期,烏克蘭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暫獨立。在烏克蘭內戰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1922年成為了蘇聯創始加盟共和國之一。隨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蘇維埃烏克蘭。在1945年,烏克蘭成為聯合國創始國之一。1954年,在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尼基塔·赫魯雪夫主導下,蘇聯最高蘇維埃以紀念烏克蘭和俄羅斯統一300週年紀念日的名義,將克里米亞由俄羅斯劃歸給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重新獨立,作為獨立國協發起與創始國之一。烏克蘭繼承了蘇聯的軍事基礎,並維持著僅次於俄羅斯的歐洲第二大軍事力量。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後,烏克蘭隨即退出獨立國協。烏克蘭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場經濟方向改革,使得國家進入八年的經濟衰退時期,不過期間也出現過高增長。烏克蘭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場之一,在世界上曾是第三大糧食出口國。

俄羅斯

也是維基百科的資料:

俄羅斯聯邦(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縮寫為РФ),簡稱俄羅斯(俄語:Россия)、俄國,位於歐亞大陸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橫跨歐亞兩大洲,擁有1,707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占地球陸地面積八分之一,為全世界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它也是世界上人口第九多的國家,擁有1.44億人口,77%居住於其較為發達的歐洲部分。俄羅斯國土覆蓋整個亞洲北部及東歐大部,橫跨11個時區,涵蓋廣泛的環境和地形。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儲備和含有約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

俄羅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時針序):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中國、蒙古和北韓(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蓋瑞寧格勒州接壤)。俄羅斯還與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達到大西洋,黑海則可以到地中海。

俄羅斯歷史始於歐洲的東斯拉夫民族,聚集區域自公元3世紀至8世紀逐漸擴大。在9世紀,北歐瑞典維京人的一支流浪部落——瓦良格人受到當地古羅斯人的邀請,建立基輔羅斯並讓這個地區完成封建化。公元988年,基輔羅斯選擇拜占庭帝國所信仰的東正教作為唯一國教,由此開始,拜占庭文化與古羅斯文化逐漸融合,最終成為今日的東斯拉夫文化。13世紀,基輔羅斯被蒙古人逐一擊破,解體為眾多小公國,並均被金帳汗國收為朝貢國。14世紀開始,以莫斯科城為中心的區塊逐漸崛起,取代了烏克蘭境內的基輔,最終匯聚成為統一羅斯諸國的中心力量;15世紀,莫斯科大公國成功擊敗金帳汗國並從其獨立,還成長為基輔羅斯文化和政治的繼承者。自16世紀起,伊凡四世自稱沙皇,並自詡「第三羅馬」。到了18世紀,俄羅斯沙皇國通過征服、吞併和探索而擴張,征服了大部分西伯利亞領土,彼得一世通過西方化改革,遵照西歐叫法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君主頭銜亦由沙皇改為皇帝。帝國在女帝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國,疆域最大時曾自中歐的波蘭連綿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國革命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憲法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家,並成為隨後成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主體及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二戰時期,蘇聯為同盟國的勝利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戰後,蘇聯成為公認的超級大國,並在冷戰時期與美國互相競爭。蘇聯時期產生了20世紀的許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及首次將人類送入太空。在1990年,蘇聯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且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備軍人以及最多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庫存。1991年蘇聯解體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15個共和國從原蘇聯獨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通過修憲改制為俄羅斯聯邦,成為原蘇聯的唯一法理繼承國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總統制。


同樣的,維基百科落落長,我們稍微整理一下:烏克蘭和俄羅斯

人種:均屬東斯拉夫人,俄羅斯是從烏克蘭首都基輔往中亞擴張的國家,曾經他們是一家,後來美蘇冷戰中,被分解…

宗教:均以東正教為主要宗教

人口:烏克蘭 0.4 億,俄羅斯 1.4 億

除了以上的資料,我覺得從歷史來看,俄羅斯的國民性更為強硬、侵略性。科技成就雖然近幾年不顯著,但底子好。在領土大的狀況下,還相臨十四個國家、不同的海域…


對了,我們看一下烏俄的地圖

經濟

首先要說明,我們接觸到的媒體會有屏障的因素,媒體不大可能把「共產體制」「極權主義」俄羅斯這個「敵人」塑造成高大尚,因此我們的判斷基礎要適度做修正。

從世界銀行和 IMF 的資料對比來看,數據差不很多,我們用 IMF data trend 來顯示。

烏克蘭 人口 Trend,什麼時代了,居然下降地那麼嚴重,近三十年衰退了接近 20%

俄羅斯 人口 Trend,持平

烏克蘭 GDP per Capita Trend,1990-2005 中間有個凹洞(十五年經濟停頓),近年約在 USD15,000

俄羅斯 GDP per Capita Trend,1990-2003 中間有個凹洞(十三年經濟停頓),近年約在 USD30,000

近幾年西方國家不斷地經濟制裁,似乎對俄羅斯無效

烏克蘭 失業率,很高的

俄羅斯 失業率,就聯合國的標準來看還可以

補一張台灣的 GDP per Capita,台灣在 IMF/世界銀行都排不上列,只能看台灣自己統計的資料:

這說明俄羅斯在美蘇冷戰、分裂、西方國家不間斷地經濟制裁下,猶能成長,人均 GDP 目前約跟台灣差不多。

烏克蘭為何變成這樣呢? 人口減少、失業率高、GDP 差,實在不像「從共產極權到西方民主的歐陸國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上網看到一篇文章,我覺得可先參考:

曾經耀眼的烏克蘭

資料來源: https://cofacts.tw/article/opctiw7g89i5

曾經耀眼的烏克蘭,被美國玩成歐洲最窮的國家! 烏克蘭,歐洲國土面積第二大的國家,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被稱之為歐洲糧倉。

除了農業強,烏克蘭的工業也很強,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獨立繼承了蘇聯35%的工業家當,從洲際導彈到航空母艦,還有大飛機,其生產企業都位於烏克蘭。 基礎這麼好的烏克蘭,現在應該是歐洲有數的強國吧,至少人均GDP肯定碾壓中國。 你錯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佈的數據,烏克蘭在2018年光榮的成為了歐洲第一窮國,腐敗程度也是歐洲第一,整個烏克蘭,已經退化成了一個農業國。

1989年,烏克蘭的人均GDP是1598美元,那一年中國的人均GDP是311美元。 2018年,烏克蘭的人均GDP是2963美元,中國的人均GDP歷史性的突破了1萬美元。 誰都知道,中國是出了名的GDP總量大,但是談人均就不行了。沒想到,中國最差的人均數據拉出來,也能吊打烏克蘭。

烏克蘭最富裕的城市是首都基輔,基輔這裡的人均月收入僅折合人民幣3000元左右,差不多是中國地級市的水平,而全國的平均月收入,才1500元。 所以,烏克蘭人特別傾向於出國打工,蘇聯解體前,烏克蘭人口5000萬,擁有超過800所高等院校,居民受教育程度位居世界前列。 發展了30年後,烏克蘭的人口僅剩4000萬,而且還以每年15~30萬的速度持續流失。

整個烏克蘭,被美國給忽悠瘸了。 為啥神裝開局的烏克蘭最後居然混的這麼慘,這就要從烏克蘭的兩次革命說起了。 烏克蘭的第一次革命,就是1991年蘇聯解體,所有的蘇聯人,都相信蘇聯已經腐敗透頂,無可救藥,只有自由民主可以救蘇聯,只有搞休克療法,大規模把國企私有化才能救蘇聯。 然後,蘇聯這麼乾了,結果大家也知道了,蘇聯從一個讓美國都顫抖的巨無霸,被拆解成了幾個小蝦米。 最強的俄羅斯,經濟總量只相當於中國一個廣東省,排第二名的烏克蘭,成了歐洲最窮國家,首都的人均工資才3000,放到中國都是扶貧省。 在實行休克療法之後,烏克蘭的經濟一落千丈,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持續衰減,不是增長,是衰減,這個速度和俄羅斯他們家差不多,難兄難弟。

烏克蘭的黑海造船廠,是蘇聯唯一能生產航空母艦的超級造船廠,中國遼寧號的前身就是從這裡出去的。 曾經的黑海造船廠,一片繁榮,熱火朝天,擁有同時建造多艘航母的能力,蘇聯解體後,荒草叢生。 但是俄羅斯出了普京之後,迅速穩住了陣腳,開始打擊經濟寡頭,恢復國民經濟,逐漸的恢復了俄羅斯的元氣。 而烏克蘭這邊,在解體後向西方親近,但是卻沒有得到絲毫西方的好處。 烏克蘭作為蘇聯最發達的加盟共和國,西方國家顯然不願意花費大代價給自己培養出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他們更關心對烏克蘭進行所謂的“民主啟蒙”,拿它當棋子遏制俄羅斯。

烏克蘭的經濟始終萎靡不振,窮極思變,國內親俄派勢力抬頭,出現一位親俄的總統亞努科維奇,和俄羅斯合作後,烏克蘭經濟蒸蒸日上,有恢復往日輝煌的徵兆。 西方國家一看,這還了得,當年好不容易把蘇聯給弄分裂了,折騰出一個烏克蘭來遏制蘇聯,如今烏克蘭居然親俄,經濟還在飛速發展,這還了得。 所以,2014年,西方勢力扶持烏克蘭國內反對派發動了“橙色革命”,讓烏克蘭變了天,重新扶持了親美勢力上台。

烏克蘭親美勢力上台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國庫裡33噸的黃金,送到美國央行金庫“保管”,第二件事就是和俄羅斯全面撕破臉,不惜讓國家進入戰爭狀態。 和俄羅斯發生全面衝突後,烏克蘭經濟陷入數十年來的最嚴重衰退,烏克蘭本幣大幅貶值,從1比8暴跌到1比25,但是烏克蘭人的工資卻沒有變化,這就導致依賴進口物資的烏克蘭,大量的商品價格暴漲數倍之多,人民陷入極度的窮困。 五年時間,讓我們看清了當年的橙色革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橙色革命讓烏克蘭人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差,無數人逃離這個歐洲最窮和最腐敗的國家。 曾經擁有世界第三軍工體系的烏克蘭,如今連武器彈藥都要依靠國外援助了,還記得我上面提及的蘇聯唯一航母造船廠麼? 這家造船廠倒閉了,去年倒閉的,托橙色革命的福。

曾經的黑海造船廠,是那麼的輝煌。 這還不算最慘的,當年蘇聯解體時,烏克蘭從蘇聯手裡拿到了大量的遺產,僅核武器方面,就有176枚核巡航導彈、2500枚戰術核武器、1200枚洲際導彈核彈頭和170個核彈發射井。 這個數量簡直太可怕了,1200枚洲際導彈核彈頭啊,每一枚都可以說是國之重器啊。 當時的烏克蘭,是僅次於美俄的世界第三核大國,比今天的中國核武器數量都多。 不過隨後,窮困潦倒的烏克蘭沒有守住自己的核武器,同意自行拆毀,僅僅為了換取美國的3.3億美金援助。如果當年烏克蘭沒有經濟崩潰,手裡有足夠多的錢來維持這些核武器,今天的烏克蘭還會像這樣,誰都可以來踩一腳麼? 不過話說回來,烏克蘭經濟崩潰是聽了西方的建議,銷毀核武器是聽了西方的建議,橙色革命還是聽了西方的建議。


這文章還蠻長,我們節錄部份。結論是:自由民主的西方國家,真的了不起,這樣玩一玩,玩破了四、五千萬人的美好家園…殘念…

俄羅斯

數據的部份我放在前面給烏克蘭做比對,維基百科有簡單說明可以稍微補充俄羅斯的強,至少比烏克蘭強得太多。

截至2020年,俄羅斯根據國民生產總值為世界第11大經濟體,根據購買力平價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俄羅斯擁有世界上最大儲量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輸出國。俄羅斯為世界大國之一,為認定的擁核國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G20、歐盟高峰會、亞太經合組織、上合組織、歐安組織、世貿組織和金磚國家成員。它也是獨立國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領導者和歐亞經濟聯盟創始成員。俄羅斯亦是世界八大工業國之一,但因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而被暫停成員身份。

作者: George

林震 George 台灣大學機械系、機械研究所畢業 曾任:工廠廠長、技術開發主管、資材與供應鏈主管,現任上市公司資深協理、總管理處 6 Sigma MBB,台虹綠電總經理 著作:企業財務策略(華泰文化) email: clin8870@yahoo.com.tw